原标题:大国重器背后的“铸剑英雄”|初心故事⑨
10月1日的大阅兵
让人心潮澎湃
在广场上亮相的导弹武器装备
是守卫和平、守护国家安全的国之重器
它们凝结了科研设计人员的无数智慧和心血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阅兵装备的缔造者
了解钟山院士的初心故事——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讲述阅兵装备背后的故事
钟山,我国红旗七号导弹的总设计师,现任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80年代,他曾主导了我国第二代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他的故事,要从一件风衣说起。
“穿上这件风衣,就一定能成功”
在北京西郊的一间办公室里,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拿出了一件“身经百弹”的“成功服”。这件看似普通的风衣,凝结了钟山老人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回忆:衣襟上是他亲手描绘的五角星,每一次导弹打中了,他就会画上一颗五角星。
钟山院士:“我有一件米白色风衣,1982年开始穿的,本来只是一件普通的微波试验工作服,有一点屏蔽功能,因为见证了很多次不同凡响的试验打靶经历,大家就给它起了个外号叫“成功服”。每一次试验前,我都穿着这件风衣到各个系统、各个战车上做最后检查,直到下达发射命令。每一次试验成功后,我都会在风衣上留下一颗五角星。所以大家说,只要看见我穿上这件风衣,就知道一定能成功。”
弃笔从戎,“就算穷光蛋,也要拼命干”
时光回溯到70年前,18岁的钟山从重庆大学数学系弃笔从戎,加入了向往已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军政大学的一名学员。那时候,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一穷二白,但就是在建国初期落后的工业基础上,中国导弹的研制依旧在艰难中起步。
1958年,以军事院校优等生身份毕业的钟山,被选调到新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开始了研制导弹的人生历程。
1957年年底,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神秘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了102名苏联专家,还有一份苏联“送给”中国的厚礼——两发近程地地导弹。中国导弹的研发就这样从仿制起步开始了最初的摸索,钟山和其他学员一起,如饥似渴地进行着学习。
1960年11月5日,中国航天人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地对地战略导弹“东风一号”在酒泉发射基地一飞冲天,在飞行了7分37秒之后,准确击中了554公里外的目标,这个纪录,比它所仿制的导弹还要远。
随后,“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东风二号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从此真正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以“东风”命名的导弹,组成了我国近程、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的完整序列,为共和国构筑起了一套坚强的安全屏障。
钟山院士:“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就是我们这一辈子,要搞好我们的导弹,日以继夜的,所以说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按照“先仿制,后改进,再自行设计”的思路,钟山所在的团队在1964年成功生产出以仿制苏联导弹为主的“红旗-1”防空导弹,两年多后又自行研制出了“红旗-2”防空导弹。就是这些“红旗”系列导弹,在1965年到1967年间,多次将侵犯我领空的高空侦察机成功击落,成就了一段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1980年,钟山和同事们又一次接到一个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研制“红旗-7”导弹,“红旗-7”当时被看作是我国填补空白的第二代防空导弹,钟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该系统导弹的总设计师。
“红旗-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武器系统,仅全系统的电子元器件数量就多达数万件。为实现国产化,钟山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荒漠中动辄几个月的靶场试验,一干就是8年。
钟山院士:“跟着钟山干,都成穷光蛋,就算穷光蛋,也要拼命干。因为那时候说做导弹,不如卖茶叶蛋。就算不如卖茶叶蛋,我都要坚决干,因为日以继夜,天字第一号,要完成从身心到这一辈子想干的事情。”
1988年,钟山率领团队终于在西北大漠完成了“红旗-7”的一系列研制实验。怀揣着成功后的喜悦,钟山写下了这样饱含激情的浪漫诗句:“超低靶快地连天,影伴头摇众心悬,骄子不负万夫愿,洞穿长空超精尖。”
钟山院士:“总的来说,航天事业能够成功应该归结为一个道路,一个精神。道路就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神即航天精神,爱国、永不服输、无私奉献。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体现出了一股精气神,这种精神力量,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根基。”
骄子不负万夫愿
洞穿长空超精尖
这一个道路,一个精神
就是航天人最诚挚的初心
致敬!大国重器背后的铸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