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上空,驻沪空军某部特级飞行员张洪荣驾机接受检阅
摘要:这是张洪荣第三次参加阅兵任务,也是他第三次担任领队机梯队长机的飞行员,飞跃阅兵场。虽然每次都驾驶同一种机型,但受阅的感受和意义都是千差万别的。
“500米、300米、50米……距离受阅点越来越近了!”10月1日上午,伴随着七道绚丽彩烟,驻沪空军某部飞行员张洪荣驾驶某型战机,以米秒不差的完美姿态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这是张洪荣第三次参加阅兵任务,也是他第三次担任领队机梯队长机的飞行员,飞跃阅兵场。虽然每次都驾驶同一种机型,但受阅的感受和意义都是千差万别的。
2015年,张洪荣所在部队接到通知,将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任务。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兴奋不已。当一名飞行员,是张洪荣从小就有的梦想。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不仅能够实现梦想,还能驾驶战机飞过天安门。为此,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选拔。
天安门上空的航线只有短短的10公里,多年的飞行训练让张洪荣以为自己足够胜任这样的任务。但是,当他真正投入其中,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预警机体型大、重量重,容易因气流影响而颠簸,平时我们大多在8000米以上的广阔高空飞行,很少能感受到这种状态。”张洪荣说道。但受阅飞行的高度只有500米,在这样的低高度驾驶战机,就像是开着卡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石头路上……
除了抖动,受阅飞行航迹和时间都必须精准到0米0秒,这对于灵活的小飞机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预警机而言,“就算以最小的刻度修正飞机,也可能偏离航线十几米。”
为了快速提高各个编队的成绩,阅兵训练实行严格的打分制,满分5分,每偏离15米,就会扣1分。几次飞行下来,张洪荣所在机组的平均成绩只有4.2分。
一种说不出的压力感、挫败感笼罩在张洪荣的心头。
科目不难,难的是精准和超越。在明确了这一点后,张洪荣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每次飞行结束,他便立即与战友们进行复盘分析、技术研究,并且一有时间就在脑海里反复想象飞行,思考怎么修正和保持队形……最终飞行技术大幅提升,圆满完成了受阅任务。
两年后,张洪荣又如愿参加了沙场阅兵。但与上次不同的是,此次受阅的官兵们需要一边参加演习演练,一边准备阅兵训练。训练时间和精力都相对较少。但更让大家犯难的是,沙场阅兵的飞行高度降到只有250米。“高度越低,就越容易遇到鸟撞等特异情况。”张洪荣回忆道。
一次飞行训练时,张洪荣作为副驾驶,与师长共同驾驶战机进行编队合练。突然前方出现一个很大的黑影,凭借飞行员的敏锐度和直觉,他意识到这是一只很大的飞鸟。在飞机与鸟的相对飞行下,这只飞鸟正扑面而来。在平时的飞行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快速避让。但是现在是编队飞行,战机后面还带着八架歼击机,“自己的飞机偏一点,后面的编队就会偏很多,这样很容易引发空中大型撞机事件。”
如何才能既不引发撞机事件,又能巧妙地避开飞鸟呢?正当张洪荣思考应对措施时,坐在主驾驶位置的师长迅速轻微拉杆,让飞机向上抬高了5米左右的高度,成功地避开了飞鸟。
这一画面被后面僚机上的随机记录仪记录了下来。后来,大家回看视频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只飞鸟几乎是贴着左翼下方的发动机飞了过去,只要抬高的高度稍有偏差,就会发生鸟撞飞机事件。
这件事在张洪荣的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飞行不仅需要勇敢,更需要精益求精。只有经历千锤百炼般的训练,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飞行员。”
2019年初,张洪荣再次被选拔为国庆70周年阅兵参阅人员。有了前两次受阅的经验,张洪荣感到既自信又从容。
每次训练时,他都找人将飞行仪表的数据变化情况拍下来,飞行结束后,他反复回放视频,再结合飞行参数,判断每个阶段、节点需要修正的动作量大小、改回时机,明确如何准确地保持基准航迹和状态。对特情处置方法,如复杂天气下的技术协同、特情处置、基准线精准操纵、防止空中危险接近等,他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训练。
10月1日,正式受阅的日子终于到了。张洪荣早早起床,按照头天晚上列好的时间事项清单,一一进行飞行前准备。
“飞行时难免会出现遗忘东西的情况,比如一双手套、一份资料,这通常不会影响到什么。但是,国家阅兵是不容许出现任何纰漏的。”张洪荣表示,“就连喝水的时间和多少也要提前定好。”
充分的准备,让张洪荣的心里多了几分踏实。进场的时间到了,大巴车载着他们缓缓驶入停机坪,然后下指示、登机、检查。
10点38分,战机起飞。
11点15分,大编队汇合,进入基准线。
11点26分,通过天安门……
任务圆满完成了!战机平稳降落后,张洪荣的心里格外平静,“多年的飞行训练,已让我学会了在大项任务、大项行动面前保持镇定,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紧张慌乱。这也是一名飞行员必须具备的素养!”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陈琼珂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文中图片摄影:潘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