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中国成立6年后,我们造出了第一艘驳船|讲述·与共和国共成长①
摘要:我不由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我所在的新建造船厂艰苦奋斗的事情。
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70岁生日,抚今追昔,我思绪万千。伟大的祖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沧桑巨变,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了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努力奋进,砥砺前行。正如歌曲里所唱的那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我不由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我所在的新建造船厂艰苦奋斗的事情。
造出第一艘驳船
当年,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在国力上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在精神上翻身当了主人的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工人师傅都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有着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冲天干劲。
我所在的新建造船厂也正处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之中。新建厂过去虽然挂着“造船厂”的招牌,实际上很少制造过船舶,大都以船舶修理和拆船为主要工作。
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1955年新建造船厂陆续将鸿昌、宏泰船厂实行合并合营。为此,我带领船厂党政一班人主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工作。一是做好公私合营的整合工作。新建厂能够造船,但是场地小,鸿昌厂有场地,适合造船坞,宏泰厂有些车床、摇床等旧机器设备。我们积极做好力量整合工作。首先重视新建厂的技术管理力量,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做好传帮带的技术培训工作。其次在鸿昌厂的厂址造船坞,开始着手船坞的建造准备工作。再者,将三个厂的技术、人员、设备进行合理调配,扬长避短,挖掘潜力。
二是发扬战争年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工人师傅的生产积极性,紧紧依靠劳动创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
三是积极向上级工业局、区委区政府寻求支持,反映实际困难,政府又投资增添了部分设备。
终于在1955年12月3日,我们厂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造出了公私合营后的第一艘驳船。在以后的一年中,厂里又乘势而上,再接再厉,陆续制造出了同样大的驳船十艘。
完成十三套氮肥设备
经过三年发展壮大,1958年,新建造船厂生产计划已列入国家计划,进入机械设备制造行业,成为当时上海的重工业大厂,时有职工3600多人。
当年年初,上海市政府和机械工业局为贯彻党中央精神,要求上海全力支援全国农业生产,加紧制造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和化工设备等,制定了要在五年内供应全国十二套制造化肥设备的目标,规定每套设备年产十万吨化学肥料。决定重点扩建以大隆机器厂、新建造船厂、四方锅炉厂为主的化肥设备制造业,并拟定了要一两百个工厂通力协作的生产计划,以适应全国化肥工业发展的需要。
新建造船厂在领受市、局交付的光荣艰巨的任务后,厂党政领导班子统一思想认识,及时召开全厂职工动员大会,提出“奋战一年,拿下氮肥设备十三套,为农业生产作贡献”的口号。全厂几千人分三班日夜奋战,刮风下雨照样干,在风雨里冲锋陷阵。当年许多工人曾在露天工作,后来搭建芦席棚作为车间。经过全厂上下苦干、巧干、拼命干,终于在1959年上半年,提前一个月完成了生产任务。为此,1959年5月10日《解放日报》刊文报道:“新建造船厂支援农业生产,完成了十三套氮肥设备”“十三套年产固体碳酸氢氨八千吨的氮肥设备,已在新建造船厂全部制造完成,并已发往全国各地”。
制造出十七套冶炼设备
1958年9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人人政治挂帅、个个技术革新,新建厂为钢而战旗开得胜,完成制造冶炼设备任务,上月总产值为今年一到七月份总和”的通讯报道文章。该文指出:“新建造船厂职工以冲天干劲和智慧,出色地完成了八月份的生产任务,月产值等于今年一月到七月份的总和,比今年最高月产值的七月份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七十,而且这个总产值还是在这个月化肥设备减少,增加了一部分冶炼设备的情况下创造的。这为该厂打响了再跃进的第一炮,为实现今年的跃进指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直到耄耋晚年,我脑海中经常会出现为赶制十七套冶炼设备,全厂上下一派热火朝天的奋战场面。厂里大批职工日日夜夜到厂义务加班劳动,各级领导也都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另外当年在全上海也营造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全部智慧和才能给祖国”这样的氛围。全市举行了重工业系统技术人员为社会主义事业宣誓的庄严仪式。报纸广播也大力宣传“我们正在做着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那真是一个人人争作奉献,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火红年代。今天,我们更需要发扬当年为国创业的奋斗精神,书写好新时代劳动者新的荣光。“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