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学生长信建言优化红绿灯,公共治理没有“局外人”
孩子也是生活的“观察员”“调研员”,他们积极去关注现实,学有所悟、知行合一,也是教育的重要指针。
▲江苏公共台新闻截图
“交警叔叔,因为学习和去玩的关系,我经常要从阳澄湖大道往返苏州中心,这条路的红灯太多了。我想,红绿灯是人设计的,如果设计得不合理,那可不可以把那边的红绿灯修改一下呢?”近日,一则“苏州一小学生写了整整六页纸建议优化交通交警回复‘有道理’”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
据当地媒体报道,该小学生进行了多次考察调研,对汽车在高峰和平峰两种情况下通行的状况进行记录和测算,整个建议足足六页纸,之后发在了当地论坛上。当地交警部门收到建议后,特意花了两天的时间,对这几条路口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建议对沿途信号灯进行了优化。交警部门还在寻找这位写信的小朋友,希望邀请他到交警大队参观智能交通系统。
小学生提出建议改善交通,事不大,意义却不能小觑。公共治理,本就仰赖于社会的共同参与,无关年龄和职业。作为小学生,能敏锐发现问题、调研考察并提出合理建议,这份“参与意识”秒杀很多“老司机”,也值得欣慰。而当地警方重视并采纳建议,则代表地方职能部门与市民的善意呼应和良性互动。城市治理的优化,往往就是在这样互动推动下的厘米推进中累积而成的。
很多社会治理事项不能只能依靠职能部门,也需要多方协力、共同参与。尤其是在交通治理事宜上,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市民是城市环境最直接的体验者。在城市治理逐步朝着精细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市民的公共参与是让管理更加细致、深入的重要一环。
由此事看,这位耿直而认真的小学生,无疑给大家做出了榜样:他年龄虽小,但行事并不幼稚——循着问题去找答案、提出建设性意见,这颇显建言者的较真劲。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有如此敏感的问题意识和靠谱的“解题思路”,也反映了自身素质的水位之高。近几年,在全国和地方两会中“学生提案”频频亮相,这也说明:很多孩子不只是“温室花朵”,更是生活的“观察员”“调研员”,引导他们去关注现实,学有所悟、知行合一,也是教育的重要指针。这种知行合一跟公共参与结合,也是高度适配。
在收到这位学生的建议之后,当地交警部门表示——“希望给小朋友非常完整的、满意的答复,让他保持对社会、对人的探索心。”这样的平等交流、真诚互动,本质上也是对其参与公共事务的激励和肯定。说到底,公共参与只需有用,不忌“童言”。类似的公共参与和良性互动越多,越有助于公共治理的精细化、人性化。
□石榴(媒体人)
编辑孟然校对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