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写诗画画做饭……这个山村里,来了一群艺术家

原标题:写诗画画做饭……这个山村里,来了一群艺术家

夹山头村里有个艺术粮仓,由废弃谷仓改造而成,原本晒粮的空地还改成了小广场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几片枯荷残叶漂在大铁盆中,形态各异的雕塑散落四周,院子里的桂花正开,树下的杂草也开出小花。四周的房子里,安置着各种创作的用具,写书法的文房四宝,画画的画架,雕塑的工作台,还有一间宽敞的厨房,灶台上悬着硕大的铁质罩子,那是这里的住客们自制的抽油烟机外壳……

这是一座山村中的院落,依山而建,原本是一个废弃已久的谷仓,几年前,几个艺术家路过时发现了这里,就租了下来,他们自己设计、自己装修,之后有人在这里常住,有人定期来小住几天。

写诗画画做饭……这个山村里,来了一群艺术家

夹山头村有处“艺术粮仓”。受访者供图

山村里的创作基地

从山东省泗水县出发,沿着村道开车,十多分钟后就进入一片小小的丘陵地带,艺术粮仓就在其中的一个小山村,小山村名叫夹山头村,地如其名,村庄环绕着小山,隐于溪谷之中。

村里的粮仓建于1968年,早已经荒废。几年前,田彬等几位艺术家路过此处时发现了这座荒废已久的院落,决定加以改造,作为一个创作基地。

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改造,将仓库改造成适宜居住的房屋,原本狭窄的通风口改成了高高的落地窗,窗户的玻璃可以转动,和外面的农田相连,一迈步就能出去。原本晒粮食的一片空地,改成了一个小广场,几个铁质的大托盘放在院子里,种着睡莲,时值八月,莲叶已经开始干枯,不过广场四周的桂花却正在盛开。

写诗画画做饭……这个山村里,来了一群艺术家

桂花开得正好。受访者供图

创造者们给了改造后的粮仓一个新的名字,“等闲谷艺术粮仓”。

粮仓内设有等闲书房、设计工作室、艺术工作室、美术馆、乡村博物馆、茶咖香道、美食体验、雕塑工作室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都有自己的创作空间。

在山村里生活的艺术家们

粮仓的大门口,一个新修的文化广场,还没有彻底完成,广场边上,一条黄土路通往粮仓,路边矗立着几个高大的铁罐,上面写着“艺术粮仓”几个字。铁质的粮仓大门打开,院子里是一圈高高的石头房子,院子里树木、花草、陶瓷随意布置。

写诗画画做饭……这个山村里,来了一群艺术家

“粮仓”里面别有洞天。受访者供图

钢铁和植物,石头和陶瓷,纸张和石膏,落地窗和农田,很多看似毫无关系,甚至互相对立的形象,被住在这里的创作者们杂糅在一起,安置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一位常住在这里的诗人写道,“坚硬的石头,磨出了农业文明的曙光。幽幽的钢铁,支撑起工业文明的天空……在石头与钢铁的外壳下,竟包容着一颗艺术灵魂”。

多年以来,这里来过很多艺术家,他们之中,有的只是偶尔来小住,也有的多次来这里,还有长期住在这里的。他们在这里创作,很多作品都留在了这里,大门外的钢罐、院子里的雕塑,房间里的书法、绘画、雕塑作品都是这样留下的。

在一间雕塑工作室里,空旷的房间里倒挂着两排人像雕塑,这是一组名为《青春》的作品,是一位雕塑家,以他中学同学为模型,为每一位同学做了一个小型的雕塑。

艺术改变乡村的尝试

随着往来的人越来越多,艺术粮仓的名字也传的更远,除了供艺术家居住、创作之外,粮仓还担负了更多的功能。

据粮仓负责人王大强介绍,现在的粮仓,不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基地,同时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业态,周围有乡村音乐厅、精品民宿、艺术广场、研学写生基地、文创步行街、林果大棚采摘等空间,可进行文创、展览、文化艺术交流、木工、陶艺、绘画、手工、蚕桑、农耕、室外拓展等各种休闲体验与文旅文化活动。

写诗画画做饭……这个山村里,来了一群艺术家

小广场上种了荷花。受访者供图

就在距离粮仓不远处,记者看到尚未完全竣工的乡村音乐厅,现代风格的音乐厅,建在黄土上、溪流边,和艺术粮仓的风格类似。一位母亲正带着孩子在这里游览,孩子在音乐厅前的台阶上玩耍,这位母亲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工作,休息时,也会带着孩子来这里玩儿。

据介绍,艺术粮仓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已经启动民居改造计划,以艺术带动乡村的发展。目前,一部分民居已经完成改造,艺术粮仓大门口的小广场,也是在此时建成的。

记者采访时,恰好有村民拉着石板经过,他们正在改造自家的房子。在过去,因地处山中,夹山头村发展并不快,村里的山地上,种有多种果树,但因为环境限制,村民的收入提升并不快,这几年来,村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也给了他们改造家园的动力。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婧校对李项玲

相关阅读:
九寨沟“补妆”归来,惊艳依旧 北海公园“祥龙”出水 36组立体花坛亮相市属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