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旱塬长出鲜芦笋

原标题:旱塬长出鲜芦笋

新华社银川9月24日电题:旱塬长出鲜芦笋

新华社记者邹欣媛

干旱的沙地也能长芦笋?9月,在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大片芦笋覆盖着望不到边的黄土,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绿色波浪中穿行。

“以前见都没见过芦笋,哪能想到在我们这儿种活了!”下马关镇五里墩村村民董义说。

下马关镇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年均降水量200多毫米、蒸发量却达2000多毫米,沟壑纵横,黄土裸露,几乎没有可利用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仍然缺衣少食。

在老百姓的观念里,土地只能种活小杂粮。董义全家有40多亩田,祖祖辈辈种小杂粮,赶上雨水好,一亩地纯挣几十块钱。

随着一系列扬黄水利工程建成通水,2010年,黄河水被抬升数百米,沁入荒原。“有了水,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不甘心受穷。”下马关镇党委书记董占平告诉记者,精准脱贫实施后,他们运用节水灌溉技术试种过中药材、覆膜玉米,效益却不太好。

2017年,经过前期考察沟通,下马关镇引进一家在邻县已成功试种芦笋的企业,开始种芦笋,目前全镇已形成2000亩芦笋种植基地。

一开始绝大多数老百姓心里直打鼓。宁夏驰马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江解释说:“不同于南方的竹笋,芦笋耐旱,沙地正适合种。而且,这儿空气新鲜,土壤干净,芦笋鲜脆可口品质好。”

56岁的董义是芦笋基地最早的务工者,如今他成了种芦笋的“行家”。“2017年,我跟着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去山东参观,学会了给芦笋打药、除草、施肥,回来后我们再培训其他村民。”他说。

老百姓靠种芦笋走上了脱贫之路。同时,芦笋基地辐射周边多个村庄、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土地的老百姓除了获得一亩200元的流转费,还能在家门口干些种植、分拣的活儿赚钱。

“我最担心的是销路。”董占平说,现在看来,借助企业的销售网络根本不愁卖,前几个月山东、广州很多地方发来订单。等到明年进入盛产期,每亩效益能超过1万元。

绿色意味着希望。当地村民明显感觉,自从芦笋根茎变得丰茂,村子刮风少了,下雨多了。

“下一步,我们准备尝试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享受分红,大家充分参与进来,发展产业的信心就更足了。”董占平说。

相关阅读:
  • 新华视点|筑田园绿梦 谱振兴新篇

    新华视点|筑田园绿梦 谱振兴新篇

    寒冬时节,阳光暖照。一排排蔬菜大棚错落于旱塬之上,为黄土地增添了色彩。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咀村,绿蔬源蔬菜专业合... 2023-12-07
  • 乡村行·看振兴丨宁夏同心:旱塬“掘金”

    新华社银川11月10日电题:宁夏同心:旱塬“掘金”新华社记者李钧德、马思嘉驱车驶入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乡村,黄土沟壑纵横。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年降水量约259毫 2023-11-10
  • 乡村行·看振兴丨宁夏西吉:引水上山润旱塬

    乡村行·看振兴丨宁夏西吉:引水上山润旱塬

    新华社银川10月25日电题:宁夏西吉:引水上山润旱塬新华社记者邹欣媛深秋时节,在宁夏西吉县吉强镇马营村,一片片梯田被绿油油的蔬... 2023-10-25
  • 记者手记:旱塬正在变良田

    新华社兰州6月26日电题:记者手记:旱塬正在变良田新华社记者王朋近几年,在十年九旱的陇中地区,旱塬发生了变化:“三跑田”变“三保田”、小田变大田、旱田变水田。得 2023-06-26
  • 这里的旱塬为啥不怕旱?

    新华社兰州6月25日电题:这里的旱塬为啥不怕旱?新华社记者崔翰超、马希平塬,是黄土高原的一种地貌,四周陡峭,顶上平坦。千百年来,“塬”和“旱”难解难分。眼下,甘 2022-06-25
  • 新华全媒+|旱塬变“绿洲” 蔬菜有话说

    新华全媒+|旱塬变“绿洲” 蔬菜有话说

    宁夏固原市彭堡镇姚磨村地处黄土高原,曾经在这片旱塬上劳作的农民只能靠天吃饭。近年来,随着村里电网升级改造,当地因地制宜发展... 2022-05-22
国家京剧院将推出首届“国京新一代”系列演出 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OUT,“划水教授”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