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0周年大型成就展向公众开放,首日观者人流如潮
摘要:成就展以“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题,以编年体为时间主线,全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今天上午,“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首次向公众开放。9点开馆时,记者看到进场观众人流如潮,逾1.5万平方米的展区内观众好评不断。
成就展以“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题,以编年体为时间主线,全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展览由序厅、屹立东方(1949—1978年)、改革开放(1978—2012年)、走向复兴(2012—2019年)、人间正道5个部分组成,并体现历次党代会和重要中央全会、五年规划(计划)等方面的跨段主线,选择150个“新中国第一”进行展示,每10年设置英雄模范人物墙,充分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科技展示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呈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奋斗实现的伟大跨越。
9点开馆时,记者看到进场观众人流如潮。
成就展中,有一张“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分布图,绝大多数集中在重工业领城,煤炭、电力、机械工程占比最高。这156项重点工程,一定意义上奠定了新中国迈向工业化的基础。而目前还在推进的“十三五”规划有165项重大工程,从深海空间站到量子通信、从5G到高速铁路,一个个项目凸显战略性和牵引性,代表着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方向。
150个“新中国第一”中,第一个“第一”是1951年10月开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最近一个“第一”是2019年1月成为世界第一个月背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这期间,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第一台蒸汽机车下线使用、第一炉不锈钢成功冶炼,到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青蒿素、“神成·太湖之光”夺得世界超算冠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墨子号”卫星发射成功……从填补自己空白的一个个“第一”,到世界科技领域的一个个“第一”,昭示着中国这个创新大国正在崛起。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新中国70年的历史,也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历史密不可分。成就展上,不少来自普通老百姓家中的日常物品走进展厅,布置的6个家庭场景勾起了参观者的回忆,更让参观者感怀时代的变迁,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上世纪50年代的婚房,一张土炕、一盏煤油灯、两三件简单家具,几乎就是全部家当;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一户城市家庭内,电视、冰箱、电风扇成了“标配”;进入新时代,普通的安居住宅都是宽敞的客厅、齐备的家具和电器,透出幸福惬意的生活。而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智慧家居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英雄模范,是新中国70年中最亮丽的风景之一,这次成就展专门设置了7面英雄模范人物墙,时传祥、焦裕禄、蒋筑英、廖俊波、黄大年、杨善洲、郭明义、张富清……一个个形象,让参观者在展板前久久凝望。
展览还展出了举办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成就。
记者注意到,1977年参加高考的场景、邓小平以“一名老共产党员”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单据、雷锋日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场景和部分实物、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奖章及证书,都吸引着不少观众。成就展中还包含诸多上海元素。雕塑《南京路上好八连》展现了1963年国防部授予上海警备区某部8连该荣誉称号,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展览用模型、图片、视频结合的方式,展出了2005年东海大桥通车。该桥连接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和浙江舟山,是新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举行上海世界博览会、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及临港新片区、举办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等。
蒙古族小伙陈建钧昨天从内蒙古坐大巴车专程来北京观展。他对记者说,展览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陈建钧出生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的贫困山村,从小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2015年,陈建钧联合家乡10位青年、留守儿童家长承包了一片杏树林,建设了一个乌鸡、笨鸡的生态养殖场,带动3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采访结束,他还笑着邀请记者参观合作社在北京的销售展位。
观众在高考模拟场景互动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成就展包含不少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亲身体验、互动分享。在恢复高考展区,观众可通过拍照扫码,生成一张属于自己的1977年高考准考证并分享至微信朋友圈。此外,还可预约后体验VR伞降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根据空降跳伞实际过程,通过先进机电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对跳伞过程中的空中姿态控制、降落伞操纵技能、特情处置等训练科目提供沉浸感较强的训练方式。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