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田野里、树梢上挂着我们的好日子——贫困地区群众喜迎农民丰收节
新华社成都9月23日电(记者吴光于李继伟)稻田金黄,花田缤纷,果实累累……从彝乡山村到梯田苗寨,从平原沃野到座座大棚,曾经的脱贫“硬骨头”,在各类特色产业的带动下,迎来了挂在丰收枝头的好日子。
金秋的大凉山,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火灯村这几天格外热闹。过去种着土豆、荞麦的田野,如今被丰收的中药材附子染成了一片紫色的花海。
村口的附子收购点上,村民马查尼尔忙着将丰收的附子一袋袋过称,他数着出售附子赚到的钞票,笑得合不拢嘴。
马查尼尔家有7口人,家里11亩地过去种植土豆、荞麦、燕麦等农作物,由于地处高寒山区,每亩产值只有四五百元,日子过得比较艰难。
2014年下半年开始,有医药集团将附子种植技术带到了火灯村。他开始跟着医药集团派来的专家学技术,种植规模从过去的几分地扩大到现在的6亩多,每年收入超过2万元。如今,他家里修建了155平米的砖瓦房,养殖了2头牛、1匹马、3头猪、50多只羊和30多只鸡,过上了家有电视、人有手机、衣柜床铺配备齐全的新生活。
“我计划这两年买辆摩托车,以后再买个面包车,把3个孩子送到县城读书,让他们以后能成为有知识的人。”马查尼尔满怀憧憬地说。
除了附子,这里的老乡们还在大凉山的高山上、沟壑中种下了西红花、大黄、川续断、木香、金银花、赤芍、一枝黄花等中药材。片片缤纷的花海,美不胜收。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农民们抢抓农时收割稻谷。空中俯瞰,层层叠叠的梯田线条分明,与古朴的苗寨木楼相互映衬。近年来,当地群众大力发展红米稻、黑米稻、紫米稻以及香禾糯米稻种植,发展稻田养鱼,走出了一条在传统中求创新的脱贫路。
冀南平原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贾宋镇苏史张村上百座蔬菜大棚里,红艳艳的西红柿、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枝秧。
村里的贫困户苏云波正在大棚里忙碌着,满头的汗水都顾不上擦,“第二茬西红柿刚成熟,就有蔬菜贩卖大户上门收购,不愁卖。今年种了5个棚,一亩地纯收入1万多元不成问题。小洋楼已经住上了,小汽车马上买到手。”言语中尽是喜悦。
“过去孩子小,老人生病,左邻右舍都借遍了。现在不一样了,只要肯干,日子肯定错不了。”他说。
在苏史张村,全村蔬菜种植户占到三分之一,年销售额200多万元,农户平均增收2万元以上。
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上市、统一销售,在贾宋镇的郄村,村民们同样也享受着丰收的喜悦。通过“合作社+农户”,村里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200多亩,今年还种起了哈密瓜。郄村村干部胡振中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种到1400多株瓜,按一株结一个计算,每个哈密瓜重2.5公斤,亩产就达到3500公斤,这一茬哈密瓜的亩产值就能达到1.75万元。
累累的果实挂在枝头,丰收的笑容挂在脸上,特色种植产业让他们告别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