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简历被贩卖源于有利可图,斩断隐私泄露链条需标本兼治
只有消除网络平台在用户信息管理的责任盲区,堵住数据传输中间机构获取用户数据的非法渠道,从法律层面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才能有效抑制隐私泄露的风险,让用户可以安全、放心地在互联网上交易和消费,充分分享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性。
据媒体报道,记者调查后发现,目前网上简历售卖市场十分活跃,已形成“一条龙”产业。不法分子通过各种形式,以正规企业身份入驻网络求职平台,获得求职者简历后出售。卖家出售的商品不仅只是简历,还有获取简历的软件与账号,可谓一应俱全。知名求职网站的一手简历,每条售价仅1.8元至2.5元,二手简历每条价格在0.8元至1.5元之间;普通求职网站的简历售价更便宜,每条只需0.6元至1元。
实际上,现在被肆意售卖的不仅是求职者的简历,乘坐飞机的旅客同样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据一位微博网友反映,她在航旅纵横上选座后发现,陌生人竟然可以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头像,并对其进行骚扰。该网友还发现,自己也可以查询到陌生人的名字和头像。为此,该网友对航旅纵横泄露客户隐私的行为颇为质疑。航旅纵横在9月22日回应称,该功能是默认关闭的,在本人没有开通虚拟身份前,他人无法看到用户信息;用户有开启、关闭该功能的自主权。
简历被卖、航空订票软件变身“交友”平台,这些事件的曝光,只是公众隐私泄露的冰山一角而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在网络上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更多市场需求,不法者瞄准了其中的“商机”,以此非法牟利,形成了庞大的售卖、收购、二次倒卖的黑色产业链。与之相比,相应的制度建设还没有及时跟上节奏,而隐私泄露问题又普遍存在“取证难、侦破难、维权难”的特点,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隐私泄露事件大量出现。
从现有情况看,加强用户隐私保护需要建立多层防线,构建更为严密的监管体系。首先,服务平台应该主动承担起保护用户隐私信息的责任,成为防止用户隐私泄露的第一道防线。一方面,平台不应过度收集用户不必要的隐私数据;另一方面,平台不应对拒绝授权的用户采取“禁止使用”的霸王条款。这些方面,也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获取不同权限用户隐私的合理性进行细化论证,明确其边界。
其次,对各类数据机构获取数据来源的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构筑第二道防线。近期,杭州、上海等地已有多家大数据智能风控企业受到警方调查,涉案原因均与利用“爬虫”技术爬取用户信息及隐私数据的违规行为相关。数据机构或企业利用技术工具盗取其他企业的用户数据库,属于典型的违法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对此类机构加强整顿和处罚力度,形成法治的威慑力和约束力。
据称,此次部分数据机构被查与业内人士举报有关,这其实也为监管部门的日常监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除了加强对数据机构及企业数据使用情况定期抽查外,还可通过“吹哨人”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提供可靠的线索,针对查实的情况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形成一个大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第三道防线是从立法或修法层面着手。虽然《刑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都有关于保护个人隐私、相关企业平台不得违法侵犯的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已列入立法规划,但正如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目前关于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法律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偏轻,且一旦涉案,将涉及工信、公安等多个部门的协作问题,不仅执法难度较大,执法成本也较高。因此,面临新的环境和局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原有法律法规,提高违法侵犯用户隐私行为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民事上,可加大经济赔偿的力度,让违法者得不偿失,面临倾家荡产的风险;在刑事上,让违法情节严重者面临更长的刑期,加大法律威慑力。
只有消除网络平台在用户信息管理的责任盲区,堵住数据传输中间机构获取用户数据的非法渠道,从法律层面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才能有效抑制隐私泄露的风险,让用户可以安全、放心地在互联网上交易和消费,充分分享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性。
□毕舸(财经评论人)编辑汪世军校对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