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联想CEO谈中国制造业:要转变“为别人做嫁衣裳”

原标题: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出“利比纸薄”?

来源:国是直通车

文/张文绞

三招可借鉴。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制造业的30%左右,位列全球第一。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2.59%,低于500强平均利润水平4.37%,更远低于世界500强企业的6.57%。

制造业企业的低利润不仅意味着企业生产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更增加了企业的脆弱性,使企业在遇到全球经贸形势变化时,抵御风险能力更弱,业绩更易受到影响。

中新社发森林摄来自中新网

中新社发森林摄来自中新网

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出“利比纸薄”?又如何由大变强?

提升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业走出“利比纸薄”,就需要打破微笑曲线。在微笑曲线的两端,企业凭借技术、专利、品牌和服务获取高利润,在微笑曲线的底端,企业依靠组装、制造只能获得微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凭借要素成本低、规模优势,成为世界的生产、组装工厂,获取较低利润。近年来,随着生产材料、劳动力成本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变得更薄,以至于一些企业只能惨淡经营。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指出,打破这种局面,中国必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技术突破、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换言之,中国制造业企业改变低利润现状,就要调整自身在微笑曲线中的位置。

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作出改变。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研发费用总规模达到7110.87亿元(人民币,下同),较上年增长8.63%,研发强度为2.14%,实现了2016年以来研发强度的“三连涨”。

中国制造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在德国,制造业领先并不仅仅由大企业造就,背后更有数百万中小企业支撑。这些中小企业中有许多“隐形冠军”,凭借技术创新在细分领域赢得市场。德国储蓄银行协会此前一份报告显示,该协会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比大企业的还要高。

建立自主品牌

与技术创新缺乏相对,中国有一句话叫“薄利多销”。

在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各种良莠不齐的企业参与到竞争中,为了在市场尽快站稳,宁愿牺牲利润,以谋求规模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价格战”将一些效率不高的企业挤出市场,成为常见的销售策略。

以家电行业为例,存在大量“白牌机”。这些白牌家电基本采用低价、质差的零部件组装,然后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甚至,一些白牌家电变身山寨名牌在网络上销售,不仅扰乱了品牌家电形象,还留给消费者各种隐患。

摆脱价格战,建立自主品牌,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世界立足的重要一环。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认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要重视“三个转变”:一是制造内涵上要从只是“为别人做嫁衣裳”,转变为生产自己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产品;二是制造对象上要从简单跟随的产品,转变为具有更多创新内涵的产品;三是制造能力上要从释放资源红利的、以低成本为特征的中低端制造,转变为释放效率红利的高质量中高端制造。

据统计,中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由于缺乏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不足、简单重复代工,很多产品的利润普遍较低。

以玩具、服装生产为例,同款产品在中国国内生产贴上国外品牌,价格就翻了几番。

改变中国国内很多代工企业面临的困境,就要努力打造自主品牌。从模仿到创新,从贴牌到创牌,中国品牌需要实现不断跨越。

标准引领、质量保证

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除了要在创新和品牌方面下功夫,还要对产品质量和产品服务足够重视。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胡静宜表示,产品质量和服务是企业的生命,高质量产品才能在市场走出一条路子。而决定质量的很大程度上是标准,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联宝科技首席执行官柏鹏接受采访表示,为了提升产品质量,联宝科技对生产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的生产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保证了生产质量。

企业在质量上要自我把关,国家也要在质量上建立更完善的标准。

日前,国家发布了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增强质量提升动力,其中就包括要发挥标准带动作用,强化技术支撑作用以及发挥品牌促进作用。

意见还提到,要建设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协调配套的标准群引领行业质量提升,推动不少于10个行业或领域建立质量分级工作机制,完善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机制,提高企业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力。

在标准引领、质量提升的同时,制造业企业还要重视服务的提升。

制造业并不是单纯的卖实物产品,它还包括产品附带的服务。IBM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曾经是一家单纯的硬件制造商,经过发展,如今的IBM已经是IT综合服务商。

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持续改进服务的质量。

责任编辑:张义凌

相关阅读:
韩国瑜朱立伦首次公开合体挺洪秀柱 “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张逢铿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