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把周琦改成波兰籍,是情绪走火也是词条编辑权滥用

原标题:把周琦改成波兰籍,是情绪走火也是词条编辑权滥用

将周琦百科词条改成“波兰球员”,只关乎泄愤式抹黑,无关理性表达。

把周琦改成波兰籍,是情绪走火也是词条编辑权滥用

▲网页截图

眼下的周琦,的确是处在“琦难无比”的境地:由于在今年男篮世界杯上发挥欠佳,加上在对阵波兰的小组赛中出现关键性失误,他招来了一大波黑粉。这些黑粉不只拿他造词开涮,还在国内最大的百科词条上黑了他一把——将他的词条改成了“波兰篮球运动员”,意即嘲讽他是波兰队“卧底”。

而据澎湃新闻报道,就在9月19日中午,有网友发现,周琦的百科词条被平台锁定,只能由官方进行修改。一时间,该消息上了微博热搜,周琦也成了男篮史上首位词条被锁定的运动员。

涉事平台采取的“蓝氏禁改术”式操作,对周琦自然是种保护。周琦眼下被黑得太惨:如果说,拿他改编出“出琦止胜”“琦糊难下”“莫名琦妙”等成语,还是失落叠着失落后的宣泄性浇块垒,那将其百科词条改成波兰籍,有些过了。此举显然溢出了起于激愤止于理性的“吐槽”范畴,成了泄愤与攻讦。

这既是对篮球这项运动团队配合高要求的罔顾,也是对百科词条编辑权的滥用。

就篮球层面看,周琦这次世界杯之旅,的确没担起中国男篮新顶梁柱的期待,也证明了他离世界级球星还有差距,担责不冤。但将所有问题迁怒于周琦,认为是他的“卧底”表现毁了全局,继而让他一人背锅,显然失之偏颇。

把周琦改成波兰籍,是情绪走火也是词条编辑权滥用

▲新京报记者吴江摄。

往小了说,发边线球对发球者视线手感、场上整体调度、队员无球跑动,都有很高的要求;往大了说,中国男篮接连失利,输在了技不如人上,而技不如人的关键在于“积淀不够”,这可溯因至之前的体教融合不够、人才断层等深层症结上,输球只是问题积重后的必然。

所以姚明掌舵篮协后,也启动了许多改革举措,如CBA联赛扩军,完善CBA选秀机制,推行红蓝队“双国家队”制度,推广“小篮球”推广及U12小球员比赛等,旨在革弊布新。在此背景下,急着用“波兰梗”棒杀周琦,改变不了赛果,不如在抱有耐心的基础上力促改革。篮球改革之事,“再楠也绝不能放琦”。

而利用对百科词条的编辑权对周琦身份加以篡改,以显羞辱之意,本质上,也是往公共资讯“内容池”里注入一瓢“污水”。当这样无节制的“开黑”成了词条编辑常见做法,那弊害不容小觑:很多人想通过百科获取信息时,获取的或许是被污染的信息。

网络百科通常具有双重属性:UGC社区;知识检索工具。如今的中文百科,最早都是对标国外的维基百科。而维基百科就是互联网学者约查·本克勒说的“共同对等生产(也叫群体价值的非市场化创造)”的范例,是网友基于趣缘聚合协作的信息生产平台,其“参与、平等、开放、协作”的特点跟知识生产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模式相悖,也实现了信息供给的权限下移。

按理想化设计,在信息交互补充、相互纠偏的无影灯效应下,网络百科能以“自净功效”对冲有些错误信息,何况有些百科平台是用“UGC+PGC(用户与专家共同生成内容)”双核驱动确保内容可靠度、权威度。

可从此次事件看,当编辑者被情绪左右,而宽松审核又“网开一面”时,词条被“盖歪楼”也就会来得更容易。考虑到有些平台已成使用频率最高的大众化知识检索工具,“词条污染”的危害更该警惕。

把周琦改成波兰籍,是情绪走火也是词条编辑权滥用

▲网友篡改后的周琦百科词条。

此次周琦的词条被乱改,无疑暴露了平台自净机制在某些情境下的失灵,这没准会误导部分人,也损害这类知识平台的“权威性”。此事中,平台锁定周琦词条,是用官方干预矫正现有机制之偏,也是一次平台公信力“止损”。

说到底,挟“百科词条编辑权”黑周琦,连其国籍都改了,恨不能将其置于难以回头之地,是被“恶意”洪水冲溃了理性之堤的结果。比起这类“恶搞”,让体育归体育、遵守基本的“不编造不讹传”规则,才是一个球迷的自我修养。

而对这起名人词条被乱改的闹剧,平台方也有必要尽到主体责任,用必要的补漏性机制设计,防范UGC模式丰富内容生态的“另一面”——捏造虚假信息,拉低信息质量。

□佘宗明(媒体人)

编辑陈静校对刘军

相关阅读:
外交部回应联邦快递飞行员在中国被拘捕 马蔚华:可持续发展金融可支持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