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APEC蓝”变“常态蓝”,北京交出一份优异蓝天答卷

原标题:“APEC蓝”变“常态蓝”,北京交出一份优异蓝天答卷

蓝天保卫战不是短期的百米冲刺,“常态蓝”背后是常态化治理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APEC蓝”变“常态蓝”,北京交出一份优异蓝天答卷

▲2019年8月16日,景山公园万春亭,向北眺望。新京报记者王飞摄

9月19日,国新办就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奋力谱写伟大祖国首都发展新篇章”举行发布会。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吉宁在会上介绍称,北京人居环境稳步改善,特别是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由过去的“APEC蓝”到“阅兵蓝”到今年的“常态蓝”,PM2.5年均浓度2018年比2013年累计下降43%。2019年北京PM2.5进一步大幅度下降,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特别是8月仅23微克/立方米,成为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低值。

从曾经时长雾霾重重到如今蓝天白云常驻,北京空气质量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一项突出的成就。正如联合国环境署所评价的,走完这条大气污染治理之路,伦敦用了30年,洛杉矶用了60年,而北京只用了20年,其为世界其他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北京经验和北京样板。

陈吉宁市长在会上提到北京今年空气进入“常态蓝”,所谓“常态蓝”,与“短期蓝”相对应。以往的“APEC蓝”与“阅兵蓝”等都属于后者,它们都是基于特殊治理手段而达成的短期空气治理成果,并非具有持续性。与之相较,“常态蓝”背后是一种常态化治理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常态蓝”也需要久久为功。回顾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北京空气治理的改善不是偶然为之的结果,而是长期的时间投入、资源分配和善治意愿叠加在一起结出的“果”。

在实现“常态蓝”的路上,北京市相关部门近些年的努力尤其不可忽视。在《北京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与《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顶层设计之下,北京空气治理力度得到持续强化,一系列治污“组合拳”被打出:告别黄标车、无煤化、落后产能淘汰升级等措施有序进行;“源头管控+运行状态监管”的治理模式渐次清晰;非首都功能疏解之下,“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种种治理措施,都昭示着公众希望首都空气质量变好的决心与意愿,打造一个“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也是所有首都居民的心理公约数。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回顾首都近年来空气治理行动,其实正贯穿了这一精神。这其中,尤其需要强调“持续”的价值。陈吉宁市长在会上也多次提及“稳步改善”、“持续好转”等措辞,这都意味着,蓝天保卫战不是短期的百米冲刺,而需长期的稳妥推进;大气治理不是简单的措施叠加,而要坚持有序的稳扎稳打。

也正是在昨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指出,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在未来,守住“常态蓝”与推进“常态蓝”,“坎”不少,“难”亦不少。

相关部门还需保持深度掘进的韧性,更要克服恃成绩而骄的惰性。陈吉宁表示,在未来,将会以“一微克一微克的治理”持续推动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这其实提高了空气治理的要求,对相关职能部门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压力。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将大气治理推进至更细微的纵深处,以绣花功夫确保每一方空气的干净整洁,“常态蓝”才会永驻我们头顶之上的天空。

编辑王言虎校对贾宁

中国中铁中标57.8亿所罗门群岛金岭金矿项目工程 国家药监局加入IMDRF国家监管机构报告信息交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