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观察:娟秀湟中清水悠悠
曲径通幽的莲花湖、碧波荡漾的西纳川、一渠碧水维新河……远山、近岸、绿水、繁花,西宁市湟中县,天净水平映秘境,湖光山色两相宜。湟中县位于湟水流域中上游,共有中小河流21条、472.2公里,流域总面积3857.5平方公里,除群加河直接汇入黄河,其它均属湟水一级支流。其中,21条河流、19座中小型水库、65座涝池、9处万亩灌区以及17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已纳入河湖长的管理范围,实现了区域内河湖管理全覆盖。
“秘境湟中·清心之旅”,就从潺潺清水的洗涤开始……
一
西宁市城市副中心多巴,有一个备受瞩目的项目——多巴湖建设项目。这里南侧下穿南绕城高速和青藏铁路线,北临昆仑大道,旁边是正在建设的中国西部自驾车营地。
新建多巴湖,需要对周边教场河通过“清浊分流”进行全面治理,清水线为多巴湖引入清水,浊水线用于泄洪。为此,湟中县对治理老铁路至湟水河的教场河河段开展生态水工建设,“清水线”进行生态护坡607米,“浊水线”新建浊水道(泄洪道)3318.7米。同时,在多巴湖周边开展绿化工程,通过实施河道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增进污染物拦截功能,进一步增强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自净能力,巩固上游来水的水质质量。目前,河道水利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1%,预计今年年底建设完成。
这里潺潺清水,串联起北侧湟水河景观带与南侧园博园生态区的多巴湖滨水区域,也舒展开多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画卷。而打通“河畅”“水清”的最后一公里,湟中一直在行动。综合治理,重点实施边坡防护、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等工程,着力解决河道不畅、防洪泄洪、河道堵障等问题,该县重点实施西纳川河防洪、维新河河道治理、土门关乡四道沟沟道治理等13项河沟道治理工程,治理河(沟)道13.4公里,有效改善河道水流畅通情况,减少防洪泄洪安全隐患。
大力实施排污口截污纳管工程,建成运营多巴片区湟水河、教场河等26处排污口截污纳管工程,截流生活污水7000吨/天,湟水流域扎麻隆桥至黑嘴桥段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严格落实源头防控,开展入河排污口污染源全面普查,对16个入河排污口信息进行核对,理清排污口数量、位置、排放方式等,并按序编号,全面掌握入河排污口信息……保护改善河流水质,秀美湟中通过不懈努力让境内清水潺潺;清水悠悠的美景也让湟中更加娟秀。
二
初秋时节,漫步在维新河畔,清澈见底的河水倒映着四周浓浓的一抹绿色。青草、绿树、格桑花,搭配着河道边明黄色的围栏,从共和镇新庄村至下马申村蜿蜒伸展,好一幅恬静的乡村山水图。
维新河为湟水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拉脊山北坡疙瘩湾,流经湟中县共和镇新庄、后街、河湾、上申马和下申马等村庄,在多巴镇城东村与康缠河汇合后,经双寨村汇入湟水河,河道全长20公里,河水主要由降水和高山融雪水形成。
维新河河岸周围分布的村庄中有5个被列入湟中县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但由于村庄紧邻河道两岸修建,村民不断在河道内倾倒垃圾,影响着河道的水质和抗洪能力,河道及沿岸脏、乱、差影响着村容村貌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为此,湟中县开展了维新河(新庄村至下马申村)河道治理工程,对维新河新庄村至下马申村段两岸修建防护工程,并辅以景观措施,使河道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提高防洪能力,更全面地保护沿岸村民、道路等的安全,改善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改变脏、乱、差的现象。
湟中县在水生态治理中积极实施生态修复治理,打通“岸绿”最后一公里。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努力实现水利功能和生态修复功能的统一,着力解决水土流失、水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建成大石门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寺沟项目区专项建设等12项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平方公里。开工建设湟水流域教场河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项目,着力构建教场河立体生态防污和自净系统,改善教场河水质。
2019年,湟中县继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马家滩后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千米,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积23.55平方千米。
三
设置县、乡(镇)、村三级河湖长486名,其中县总河湖长2名,县级河湖长22名,乡镇级河湖长30名,村级河湖长432名。在水生态治理的过程中,秘境湟中不再神秘,山清水秀人和顺在这里不再是梦想。河湖长,在打造河湖清水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马申村沿维新河分布,维新河滋养了我们的村庄。过去,因为大家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河道周边污染严重。自从成为村级河长,每天去河边走走看看成为了我的日常,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村干部也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纠正村民的作风。”上马申村党支部书记党明福说:“流经我村的维新河哪里是污染重灾区、哪里是管护重点区,都在我的脑海里,每天去不同的河段看看,我才能安心。”
像党明福一样,巡河巡湖成为了河湖长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的脑海里早已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水域图。而他们正在为这幅美丽的图景不懈努力着。盘道河流经共和镇东岔村,丰富水源的滋养让这里成为了天然的草场的同时,也成为乡村旅游的圣地。
“从前,很多人来到东岔村租赁帐篷,在草地上野炊。为了保护盘道河,我们取消了这一旅游项目,仅此一项东岔村即损失了上百万。”共和镇镇长、乡镇级河湖长黄品贵说:“但是东岔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铁生福毅然选择了保护河道,现在他们正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路上不断探索。”
严格落实“县级河湖长每季度巡河一次、乡镇级河湖长每月巡查一次、村级河湖长每半个月检查一次”工作制度,2019年湟中县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湖2756次。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助力河湖长巡河履职,按照省市统一部署,为全县所有河湖长在手机上安装“夏都河长APP”,通过GIS技术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可视化系统,实时显示河长巡河轨迹,护河巡河情况一目了然,实现了河湖长工作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及公开化。
此外,为切实做好河湖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湟中县15个乡镇均成立了河湖管护保洁大队,并按照“分段包干”原则,对辖区内河湖环境卫生及时清理整治;同时,对河湖及水源地周边垃圾进行清理整治,使全县河湖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今年到8月,累计清理各类涉河湖垃圾198处、550余吨。(贾泓)
美丽草原留子孙
八月,青海湖西北角的吉尔孟草原迎来了一年中的“黄金季节”,蓝天白云,青青牧场、牛羊肥硕、马儿欢腾,就像一张色调明朗、意境悠远的巨幅油画,让人百看不厌、留连忘返。
距离刚察县吉尔孟乡60多公里的东格尔千象谷瀑布下,更藏才让正和十几个牧民一起忙着捡拾散落在草丛里的饮料瓶、易拉罐、塑料袋……
今年40岁的藏族汉子更藏才让身板壮实,一头浓密的黑发映着古铜色的脸庞,明亮的眸子里透着坚毅的目光,他是秀脑休麻村一名保洁员。
更藏才让回忆道:“前几年许多牧民家门口满是垃圾,炉灰随处散放,旧衣服、牛羊骨头到处乱堆,特别是一些食品包装袋,牛羊误食后死亡率很高。这种情况让我觉得应该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草原。”于是,他加入村里的保洁队,几个人一有空闲就去捡拾草原上的垃圾。更藏才让和家人先将自家门前和草场上的垃圾收拾得干干净净。邻居看到他家的环境这么好,也学着做了起来。就这样,清理垃圾慢慢成为秀脑休麻村牧民的自觉行动。每逢草原重大节庆日子,全体牧民都会自发进行环境卫生、水源地和河道的大清理。
传统文化展示会是秀脑休麻村每年最隆重的节会,今年节会上,更藏才让自告奋勇,义务承担起垃圾清运任务。他告诉我们一句藏族谚语,大意是:拔草的人个子长不高,弄脏河水的人眼睛会疼。更藏才让从小就听阿妈说过这个谚语。为了家乡美丽的江河绿地,他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在没有终点的环保路上不断前行。
今年8月,更藏才让被乡政府评为“吉尔孟乡最美环保人”。
几年来,更藏才让和保洁队的伙伴们走遍了周边的草场、坡地及公路沿线,一路捡拾垃圾,还给牧民群众发放藏语版的环保手册,教会他们如何清理垃圾、保护环境。
保洁员先巴措说:“保洁队成立以来,大家都养成了在家不随手丢垃圾、在外见垃圾就捡的习惯,大家觉得环境好了,草原更加宽阔了,住着更舒坦!”
先巴措是秀脑休麻村的一名普通牧民,2017年,她主动加入保洁队。从家庭到保洁队,先巴措原本平淡的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每天早上八九点出门,一直忙活到下午五六点,虽然干的活又脏又累,可她心里美滋滋的。
“再不保护草原就晚喽!”年过古稀的肉曾加老人捡起一个饮料瓶席地而坐,他说:“这些年牧民兜里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超市里什么东西都能买到了,可是塑料袋、饮料瓶成了草原上最主要的污染物。草原是我们的家乡,今后,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应该把干干净净的家园留给后代。”
目前,吉尔孟乡有草原管护员、湿地管护员、天然林管护员、村级扶贫保洁员、乡环卫工人109人。2018年以来,乡政府经常组织动员全体机关、乡属单位干部职工,各村村“两委”成员、乡环卫队工人、个体工商户,对全乡5个行政村和境内315国道沿线、乡排洪渠及各小区环境垃圾进行了集中清除。2018年初至2019年7月,清除卫生死角150多处,共填埋、清理各类垃圾60余吨,解决了境内公路、河道两旁的“遗留”垃圾和村庄死角的“历史”垃圾。
如今的吉尔孟草原绿草如茵、溪水潺潺、牛羊悠闲。各村草原上活跃着几支特别的队伍,他们不时穿梭于赛马会、祭敖包等活动现场,他们是热闹氛围里的宣传员,他们是喧嚣过后一片狼藉草地上的环卫工……(才项什姐)
兄弟林
出尖扎县城,沿舒缓的黄河顺流南下,那一片绿葱葱、金灿灿的树林总在不经意间将路人的视线引向省道203线西沙石料场片区——4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砂石裸露的土地,而它以这种贫瘠的姿态,在隔河相望的尖扎县昂拉乡和化隆回族自治县德合隆乡群众接连不断的相互埋怨和争吵中被迫消磨了数十年光景。
今年4月25日,来自海东市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700余名藏、回、汉族群众和干部职工齐聚于此,携手栽下这一片30.1公顷的民族团结“兄弟林”,终于为这里披上了那件早应拥有的绿衣,更为困扰两岸百姓数十年的地界纠纷画上了休止符。
走近这片生机盎然的树林,茁壮成长的青杨、山杏、油松、圆柏和花灌木已将省道两旁妆点成一幅彩色的油画,犹如一片花团锦簇的草场。而更为抢眼的是那块立于道路西侧树木间的大石碑,“民族团结林”——这是刻在石碑上的五个红色大字,它栉风沐雨,只为见证两岸百姓兄弟情谊,时刻嘱咐两岸百姓永世和谐。
同行的尖扎县昂拉乡措加村支部书记闹日旦和73岁的闹排老人见证了这块区域由百姓矛盾纠纷的“祸水”变成象征友好睦邻的民族团结进步林的前世今生。“我们坚信这里一定也会像尖扎的其他山梁沟壑一样长成森林,这片林子长得有多茂盛,我们两岸百姓的情谊就有多深。”作为双方欣然签字画押,握手言好的亲历者和推动者,闹日旦对这片树林充满了期望。每天,望着省道203线来回穿梭的运水车在民族团结林进进出出,他和所有曾经深陷纠纷困扰的人们都扬起了嘴角。
回忆起逝去的那段岁月,73岁的闹排老人直摇头,为那数十年白白闲置,又滥采砂石的土地叫屈。今天,这片林子里的每一棵树木都向他们展示着无限生机,省道东侧加达堂山顶那片因纠纷沉寂了20余年的100公顷耕地也将重新耕种,两岸代表已然敲定“团结饭”的举行地点和日期,压在闹排老人心头数十年的秤砣终于落了地,届时,他又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赴这场团结宴呢!
提及人工造林,闹日旦和闹排老人显得无比自豪。四五年间,尖扎县每年大搞绿化,将一幅绿色卷轴从县城南山底徐徐铺开,铺向每一道山脊,每一条沟壑,如今已是处处成林。
“当年后山是茂密的森林,走进去阳光都透不进来,后来砍树多了,站在自家房顶,就能看清在稀疏的林木中吃草的牛羊。”闹排记得年轻时,昂拉乡许多山梁都被茂密的天然林木覆盖,后来被人们大面积砍伐,直到十年前,人们慢慢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停止砍伐,转而种树,今天,后山又渐渐成林,林草茂盛,地下水随之变得丰富,还能常见马鹿、盘羊等野生动物和许多不知名的禽类出没。
记得今年春天的一个黄昏,闹排老人在自家园子里“偶遇”了一只马鹿,惊奇之余,他拨通了县林业局的电话,但当林业局工作人员抵达时,这只健壮的马鹿早已不声不响地溜走了……(公保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