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放日报申言|小企业在上海,能不能“铺天盖地”?
摘要:“巨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唯有兼具不同层级、不同体量的企业,才能构造出一个有机的、良性的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谈起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不少人有一种下意识的偏好,就是比较看重“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对那些“铺天盖地”的处于初创期、尚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不大看得上。而不论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还是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看,都必须对中小企业给予更大关注、更大支持,这同加快吸引培育更多“巨头”应当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既有“蚂蚁雄兵”,也有“大象起舞”。
“巨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今叱咤风云的“头部企业”,大多始于微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历程,历经过种种艰辛。在一些领域,小企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更强,进行试验探索乃至颠覆性创造的包袱也相对较小,其创新活力和专注度往往更强。一旦有所成就、有所突破,对一个领域乃至一个行业的带动力很可能是惊人的。
由小变大,是企业成长的规律。对一座城市来说,也唯有兼具不同层级、不同体量的企业,才能构造出一个有机的、良性的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产业要做强,有赖于企业的集群效应。既然要成为集群,就注定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企业间展开的分工合作。
龙头企业的意义,不只在于直接拉动增长,更在于其能够带动起一条产业链,并带出一片产业集群,培育出大批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反过来,正是因为有集群、有生态、有活力,龙头企业才能得到更大的市场和空间,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才能更大程度地彰显价值。
同时,有没有这个庞大的“底部”,也是决定一个地方能否招揽更多“巨头”,体现吸引力、集聚力的重要因素。
上海经济要逆势上扬,一个当务之急,是瞄准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千方百计吸引培育“头部”企业,让它们“顶天立地”。但“参天大树”不可能全靠移植,同样要主动培养。这就要重视培育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初创企业,为它们提供服务、提供支撑,让它们在“铺天盖地”中茁壮成长。
这一方面有利于更好构筑整座城市的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些看似貌不惊人的企业里,很可能藏着未来“顶天立地”的种子。发现它们、培育它们,尤其需要眼光和耐心。
培育生态是一件既紧迫又需要久久为功的事,不能急功近利。一个地区要发展的产业有重点,重点吸引和培育的企业类型也有侧重,但在营商环境的打造上,在政府服务企业的态度上,不能戴“有色眼镜”,搞“差别对待”。对那些有潜力、有雄心,但初创期条件弱、困难多的企业,更要在关键时刻帮一把、推一把,帮助它们跨过发展中必须跨过的坎,更好地向“参天大树”成长。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9月17日《解放日报》,原题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