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秋夜晚烧一座“瓦塔”,是客家人最诚挚的祝福
相传南宋时江西赣州坪内村曾发生叛乱,成功平定后烧瓦塔庆祝胜利
新京报讯(记者张羽)中秋月圆之夜,在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田村镇,常看到熊熊燃烧的“建筑物”。“围观”的群众非但没有灭火之意,还哄闹着希望火势越来越大。这其实是当地一项特色中秋活动——烧瓦塔。在聚集着客家人的田村镇,燃烧的瓦塔代表着祝福与平安。这一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活动,如今已成为村民祈福、欢庆的重要仪式。
燃烧的瓦塔。受访者供图
烧瓦塔,盼“丰收”
用砖头垒起“灶台型的地基”,在上面一层层盖上瓦片,正如字面意思那样,瓦塔就是用瓦片堆砌而成的塔状建筑。每到中秋夜晚,在位于赣州市赣县区的田村镇,不少村子都会进行烧瓦塔的活动,坪内村正是其中的代表。
坪内村村书记曾绍坤告诉记者,熊熊燃烧的瓦塔寓意避邪镇妖,祈祷兴旺。烧火的原料主要是当地迎客松的枝叶,这样烧出的火焰更高。而为了气氛更热闹,还有人会往火里撒硫磺。
“等瓦片烧红后,从外面撒上硫磺,这时候燃烧的瓦塔上都会蹿起很高的火苗,这个也是整个活动中比较精彩的环节。”
与其他地方举行的烧瓦塔活动不同的是,坪内村每年都会烧一座“子母塔”。“一般的瓦塔高度在3米-4米,我们叫做平民塔,而子母塔指的是一座母塔和四座子塔组成的塔群,母塔高度为5.8米,周围的四座子塔高4.6米。”
相比之下,母塔烧到一定程度后,顶端的瓦片会落地,代表着落地生根。曾绍坤表示,子母塔又叫恒运塔、丰收塔。其中,在丰收塔的称呼中,丰收二字不仅意味着期盼农作物丰收,“家里添了新丁,孩子学业有成,长辈健康长寿,这些好事都叫做丰收”。
村民正在烧火。受访者供图
5000人都姓曾的村子
烧瓦塔是客家人的一项传统习俗,5000余人的坪内村正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因此,这里烧瓦塔活动规模最大,参加的人数也最多。
坪内村的另一个特点是家家姓曾。曾绍坤表示,这一特点也与烧瓦塔的来源有所关联,坪内村村民全部姓曾,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相传南宋时期这个地方发生叛乱,朝廷派了一位名叫曾慥的将军前来平定叛乱,在成功平定叛乱的同时,对当地人的伤害也很小,所以烧瓦塔庆祝当时的胜利。”
如今,坪内村还有另一个称呼——米果小镇。代表着这里盛产的米果。
作为客家的代表食品,米果在当地十分流行。每到腊月,当地人都会家家户户打米果,甚至有了“只有打了米果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的说法。
数百年前,瓦塔上燃烧的火焰代表着叛乱平定后的庆祝。而如今,田村镇坪内村的中秋烧瓦塔活动,已经变成村民的祈福聚会。火焰聚集着村民,燃烧的瓦塔也传递出最好的祈愿。
新京报记者张羽
编辑张树婧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