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球第三极”绿色发展之路——西藏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见闻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地球第三极”绿色发展之路——西藏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见闻
新华社拉萨9月10日电题:“地球第三极”绿色发展之路——西藏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见闻
新华社记者刘洪明
初秋的雪域高原,从藏北的羌塘高原到藏东南的高山峡谷,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西藏被誉为“地球第三极”,这里的草原、湖泊、森林、雪山、冰川令人心旷神怡。
青藏高原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西藏近年来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采取综合举措,守护着绿水青山,着力把生态脆弱的高原保护建设成生态文明高地,逐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绿树从山脚爬向山坡
“不长树木只长草,风吹砂石跟着跑。”村民这样形容那曲市比如县茶曲乡嘎塘村。由于没人带头,海拔4000米的村沟内一些适宜种树的土地长期荒芜。
嘎塘村村委会主任扎西顿珠2018年动员村民,一起挖荒平沟、种草种树。起初,有些村民劝扎西顿珠:“快50岁的人了,在老祖宗留下来的土地上无偿种树,有必要吗?”但是,扎西顿珠不为所动。
嘎塘村两年间已种植树苗500多株。“现在国家政策好了,要改善生态环境,茶曲乡今后还要旅游开发,全村一起努力一定能把荒凉的村沟绿化好。”扎西顿珠说,“我们要为怒江河畔披上绿装,成为美丽的自然景区。”
“最近几年农牧区水利设施发挥作用明显,农作物和山脚的花草树木长势一年比一年好。”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刘宏说,在海拔4300米的地方,红柳、班公柳、国槐、山杏都种活了。
阿里地区噶尔县加木村村民拉巴说:“这两年树从山脚的河边村头开始‘爬向山坡’,感受最明显的是县城和马路边的风沙变少了。”
更加尊重自然。西藏2017年以来,在海拔4300米以下地区全面共种植杨树、柳树等生态林497万株,种植特色经济林27万株。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吴宜进表示,2006年至2016年间西藏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呈现变好趋势。
森林草原成动物乐园
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一簇簇云团悬挂半空倒映在湖泊,成群的牛羊徜徉在茂盛草甸,体壮膘肥,这是藏北草原独有的景象。记者日前驱车从那曲市赶往阿里地区途中,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多处看到野牦牛、藏羚羊和三五成群的藏野驴漫步草原。
2018年6月,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乐在那曲市申扎县发现1只喙色浅、体羽色深并闪暗红色光泽的中型水禽——彩鹮。“本次发现确认了彩鹮在西藏的分布,周围还有黑颈鹤、斑头雁、普通燕鸥等鸟类。”
申扎县是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其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责任较重。申扎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格列加才说:“我们为全县42个野保员制定各自巡护范围、路线、重点,要求每月巡护次数不少于3次。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黑颈鹤数量增多较快。”
数据显示,西藏的藏羚羊由原来的5万只增长到目前的20万只以上,黑颈鹤由原来的不足3000只上升到目前的约8000只,野牦牛、藏野驴、盘羊、岩羊等野生动物恢复性增长明显。截至2018年底,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11个),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西藏累计落实资金117亿元,持续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监测表明,2018年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依托生态掘金绿色发展
生态旅游已成为西藏实现绿色增长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效益逐年增强。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西藏设立20亿元绿色发展基金,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态农业、天然饮用水、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正蓬勃发展。
海拔约4600米、占地面积800多平方公里的那曲市尼玛县当惹雍错近年来成为自驾游的热门景点。记者在尼玛县文部乡文部南村看到一些游客坐在湖边的民宿眺望湖水和雪山。村民永忠桑姆和丈夫张国奇经营的民宿每年约有20万元利润,足够赡养双方老人和抚养三个孩子。
西藏被誉为“亚洲水塔”,是我国水资源最富集的省区之一。西藏大力发展天然饮用水并在增品种、创品牌和行业规范上加大投入,把天然饮用水确定为富民兴藏的支柱产业。昌都市江达县的“雪岩泉”品牌天然饮用水已占领全市大部分市场,同时开辟了成都、昆明、天津、武汉等地市场。项目已带动60多名农牧民就业,计划从2020年开始,每年将提取利润的2%用于江达镇365户村民分红。
截至目前,西藏共有天然饮用水生产企业35家(规模以上企业6家),设计总产能突破400万吨。据初步统计,全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实现直接就业近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