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孙辽辽:黄河岸边坚守7年 从外行到孩子们的“孙妈妈”

原标题:孙辽辽:黄河岸边坚守7年从外行到孩子们的“孙妈妈”

物流专业毕业后她回老家待产,却成了村里的代课老师,这一干就是7年

新京报讯(记者李傲)在陕北佳县黄河岸边的高家集村,有着这样一位老师,年纪轻轻就来到离乡政府最远的村子执教,本不是教育专业毕业的她一干也干了7年,从教育的外行变成了当地的优秀教师,这个姑娘不知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她就是当地人口中的“孙妈妈”:孙辽辽。

孙辽辽:黄河岸边坚守7年从外行到孩子们的“孙妈妈”

年轻的乡村教师孙辽辽。受访者供图

在家乡待产却成为了乡村教师

孙辽辽,2010年物流专业毕业后,跟随丈夫回到了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通镇的高家集村的老家。2012年,在家待产的她收到了当时村干部的请求,希望她之后能够留在村里子,担负起全村娃娃的教育工作。“他们说这里没有老师喜欢来,走了一拨又一拨,现在学校急缺老师,他们看我是大学生,就希望我能帮一把。”

孙辽辽也知道,高家集村地处黄河沿岸,是离乡政府最远的村子,村庄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比较差。所以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派来的教师半年下来就不待了,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多数村民被迫举家外迁,给本来就贫困的村民增加了不少负担。还有的村民无力外迁,只能留在家里。

看着发愁的村干部,再想想自己的经历,孙辽辽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我从小家里也比较穷,要不是有村里人和老师的帮助,我根本就没有机会上大学。”她觉得,这正好是她回馈乡亲们的时候了。

因材施教疼爱每一个孩子

就这样,孙辽辽来到了高家集小学,可一腔热血过来,教学工作却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顺利。“我一个学物流专业的从没有接触过教育,刚开始真的有点无从下手。”除此之外,班里学生的情况,她也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当初学校有5个年级14名学生,有一半以上是残障与单亲孩子,他们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或任性或内向的性格,管理起来很困难。”

但再困难,既然承诺了,就不能放弃,孙辽辽开始想办法。最终,还是从孩子的个性上入手,用所有热情与耐心主动去了解他们,让他们对老师敞开心扉。“只有理解了他们的处境,才能更好融入孩子的生活,从而与学生建立起信任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老师要做的,就是去发现并慢慢培养。”

孙辽辽:黄河岸边坚守7年从外行到孩子们的“孙妈妈”

孙辽辽(右)和孩子们。受访者供图

孙辽辽至今记得,当时班里有个6岁的小女孩,出生不久就被妈妈抛弃,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小姑娘性格特别倔强,有点任性,脾气暴躁,还爱动手打人,她想要的东西必须满足,否则哭闹个没完,甚至经常把她奶奶气哭。家里人都管不了的小女孩,在孙辽辽眼里却仍然有特别棒的一面,她发现这个孩子脑子聪明,对画画很有兴趣。孙辽辽就主要鼓励她这方面的特长,并总是跟孩子谈心,在鼓励教育下,小姑娘变成了学习好又懂事的好孩子。

孩子的奶奶为此特感动,经常说孙老师就是这孩子的妈妈,没想到的是,“孙妈妈”的称号,很快就在高家集村传了开来,大人孩子都喜欢这样称呼这位为所有乡村孩子尽心尽力的好老师。

偶尔心灰意冷但绝不放弃任何学生

孙辽辽每天都在忙碌着,对谁都说说笑笑,看起来精力十足的她,偶尔还是会有心灰意冷的时刻。“当时班里有两个男孩,从来不写我留的任何作业,一个字都不写。实在没办法,我就找来了他们的父亲。”

孙辽辽说,当时就是想让家长跟自己一起督促孩子学习,没想到孩子的父亲却出言不逊,“你是老师,这都应该是你负责的,你要不会管,我就把他们带回家,不学了。”

孙辽辽一下傻了眼,眼看着孩子的父亲拿着书包就走,孙辽辽上前阻拦,但并没有效果。随后她又赶到学生家里,得到的仍然是“不学了”、“不会教就别教”的呵斥。

孙辽辽:黄河岸边坚守7年从外行到孩子们的“孙妈妈”

孙辽辽在学生家。受访者供图

苦点累点没关系,但心里的委屈与对孩子失学的担忧,让孙辽辽哭了。“我是真心为他们付出,总希望让学生更好,最难过的就是家长不理解。”

尽管如此,为了两个男孩能够继续学习,即使被骂,她还是再次去家里耐心劝说孩子的父亲。庆幸的是,两个孩子的爷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不仅很快把两个孩子送回了学校,还跟孙辽辽道了歉。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或许是因为失去机会才发现了学习的可贵,从此以后,两个孩子开始好好学习,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的作业都会写得工工整整,“在升三年级的时候,学习突飞猛进,可把我高兴坏了。”

“我会继续热爱我的学生们”

孩子可以用爱与耐心来感染与引导,去改变他们的性格和生活。但这所学校教学条件十分落后的环境,孙辽辽刚开始是改变不了的。学校最大的困难就是生活用水,“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村民用水都是到山沟里的天然水坑里挑水,学校里有十来个孩子,丈夫当时在外地也无法给我帮助,全校用水就成了最大问题。”

这时候学生家长就挺身而出了,“他们说会帮我解决问题,以后水的事就不用老师操心了。”这让孙辽辽特别感动,她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努力给孩子上课,这样才不辜负家长们挑水时那一身的汗水。

孙辽辽真心把自己投入到了教育里,在学校的7年当中不断去争取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这几年来,学校的环境和教学设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新建了5间教室,操场铺上了草坪,围起了栏杆,安装上了大门,建起了图书室,还配置了饮水机,“让我们的学生喝上安全的饮用水,冬天还可以喝上热水。”

孙辽辽在外打工的丈夫,前几年也被孙辽辽劝说着来到学校当起了代课老师,夫妻俩共同为了这所学校的孩子努力着。实际上,新京报记者在采访乡村教师这个群体时,经常发现丈夫或妻子跟随配偶来到乡村、最终自己也成为老师的例子。乡村执教艰苦,能坚持下来,除了责任与情怀,往往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自家庭另一半的关爱与支持,是特别关键的力量。

这个新学期,因为工作需要,孙辽辽被调往了离高家集有80公里的另一所小学。8月底去新学校报到的她,到现在都没有空暇时间回过家,“刚入职,还有好多事情忙,还有就是这边离家远,就没回去。”孙辽辽说她预计下次回家时间就是国庆长假,中秋节就让丈夫过来,在这边过了。离开高家集小学,孙辽辽也很舍不得,“但无论去了哪里,我都会继续热爱我的学生们,全心全意热爱这份工作,将我的所有继续奉献下去。”

新京报记者李傲

编辑张树婧校对李项玲

相关阅读:
从收受小礼到重金索贿 县级领导干部沦为"阶下囚" 美海军奥林匹亚号核潜艇完成环球部署后即将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