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门利稳:北京老师支教南疆教维吾尔族少年修汽车
新京报讯(记者王纪辛)今年9月1日,有着26年教龄的门利稳迎来了2018级汽修专业的学生,这是他援疆支教的第2年。此前他所教授的2017级汽修班学生已经去预分配实习岗位了。其中,前往昆玉最大的汽修厂实习的有6人,走上当地辅警岗位的有5人。经过一个学年的接触,门利稳老师发现,这些高鼻梁深眼窝的维吾尔族学生身上具有同龄人少有的吃苦耐劳的品质,从他们眼神中能看到对知识的渴望。
第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升旗仪式。受访者供图
距离北京4216公里的讲台
今年暑假还没结束,门利稳就早早地抵达了受援学校,比去年出发的时间提前了8天。
一年前的8月28日上午8时,国航CA1293准时载着北京援疆教师飞往新疆。作为讲授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门利稳等援疆教师代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前往受援学校。这是47岁的门利稳第一次走出北京市,奔赴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昆玉市的讲台,面对维吾尔族学生讲授汽车维修相关知识,训练学生掌握汽修操作技能。
门利稳老师给维吾尔族学生讲授汽车维修相关知识。
从首都国际机场飞到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全程5个小时,短暂休息后,乘坐同一架飞机继续向南飞行40分钟,抵达南疆和田机场,改乘汽车再走40多分钟,到达目的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224团昆玉市第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
2016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设立县级昆玉市,同年2月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批复,也就是说,地图上标注的昆玉市建市仅3年时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人们都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的家乡进行比照,初到昆玉市的门利稳也是这样。
和家乡北京市昌平区比起来,门老师发现昆玉市的地域面积更像昌平区小汤山镇,那是他从小生活过的地方。“和北京不一样,这里夏季干热,冬季的气温和北京差不多,最冷也就是零下十四五度。”地图上的昆玉市处于C字形山脉环的左下角。从它的西边起,帕米尔高原和北部天山连接成一道挡风墙,南部绵亘着昆仑山、喀喇昆仑山,昆玉市被严严实实包在里面,“暖温带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昆玉市的具体位置在新疆五大地区之一的和田地区,处于昆仑山的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学校组织援疆教师远足,近距离感受过昆仑山的一段支脉。”门老师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当地自然环境时,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遍地都是碎石砾,寸草不生,太干了。”可以说,昆玉市就是一座建在荒漠上的微型城市,距离北京4216.3公里。
“到了这里才能理解‘辽阔’的意思,随便种个枣树,都是以万亩为单位,核桃、大红枣的品质特别好,是和田人民的骄傲。”在向记者介绍物产时,细心的门老师还不忘解释出产和田玉枣的原因。他说,当地土壤沙化严重,适合种红枣等果树。“别看和田地区天干地旱,还特别怕下雨,”“雨水过大,地下盐分被带到地表,地表水蒸发后,留下的盐分会加速土壤盐渍化,种的枣树就会死掉,所以,这里还特别怕下雨。”
最大阻碍是语言沟通问题
第一次给2017级维吾尔族学生上课时,35双眼睛齐刷刷望向这位北京来的老师。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老师,我叫门利稳。”
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口音齐声回应:“烙师号!”(老师好)
指导学生使用软件模拟发动机拆装。受访者供图
门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出自己的名字,学生们马上好奇地问:“老师,您叫什么?您爸爸的名字是什么?”
被学生这么一问,门老师也有点蒙。一番交流后了解到,在维吾尔族的名字里,第一组词是自己的名字,后面就是父亲的名字,所以,学生们想弄清楚“利稳”两个字是不是代表老师的父亲。
门老师从姓名的差异中发现,学生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参差不齐,令人堪忧。下课时,门老师试着和学生们闲聊,发现他们在小学期间,每周上两次国语课,初中阶段每周一次,其他课时使用本民族语言。
“有些边远地区的家长一句国语都不会说,国语课时又少,这些维吾尔族孩子国语水平不高是有情可原的。”作为汽修专业教师,门老师遇到的最大阻碍也就是语言沟通问题。
“平时说‘你好’、‘我好’的日常用语没有问题,一旦碰到相对专业的词语,他们听着就很费劲了。”
指导学生辨认汽车轮胎上的标记符号。受访者供图
门老师举例说:“汽车车身结构包括......”通常遇到这种概念性问题时,门老师都会带着读,学生们也能一气念下来,但是,让他们自己指读时,就读成了“汽车,车身结,构包括……”“说明学生还是不太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
怎么办呢?门老师想到了以前常用的“关键词”“卡片法”等教学方法,用这些关键词、中心句来提纲挈领地学习,既能减少学习难度,还能让学生敢于开口。
门老师不仅要求学生多说多练,还要求他们按照正确笔顺抄写,“我仔细观察过,学生们特别喜欢抄课文,他们不是在写,而是在‘画’字,因为他们不理解偏旁部首的意思。”尽管教学任务繁重,门老师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有时候,我对他们也很严厉”
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会偷懒。
门老师说,作为教师必须在问题形成之前,洞察到学生身上细微变化,及时纠正。
这种时候,门老师会一改平日的慈眉善目,严厉呵斥。“我知道你们不容易,我觉得你们有能力做得更好,学得更好,所以,不要挑衅我的底线!”看到一脸严厉的门老师,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会很快收敛毛病。“孩子心里能够分清哪些是带着关怀的严厉。”
曾经有一位叫赛迪尔丁的小伙子,瘦高个、大眼睛,面对严厉的门老师,情绪上非常抵触。门老师了解到,赛迪尔丁从小跟着哥哥过,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管教,因此对他要求也格外严格,结果适得其反,赛迪尔丁不理解,总是跟老师“对着干”。
门老师私下找他谈心,用缓慢的语速跟他讲,“我很尊重你,看到你,就看到了我自己的孩子,”说这话的时候,也正是门老师一家三口天各一方的时候,提到自己的孩子,门老师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眼泪抑制不住地流下来。门老师告诉赛迪尔丁:“你跟我的孩子年龄都差不多,严厉是对你的爱呀,你为什么不理解我呢?”听到门老师讲得动情,赛迪尔丁也带着哭腔,用国语一顿一顿地说,“老师,不是那个意思,我以为,你不喜欢我了……”打那以后,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就像亲人一样。门老师时常给正在长身体的赛迪尔丁带个煮鸡蛋,悄悄递到孩子手里,赛迪尔丁也非常感恩,学习成绩优秀。在今年暑假前,被分到当地辅警队伍,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指导学生底盘维修操作。受访者供图
“这些维吾尔族孩子本质上都非常淳朴,平时在家里经常下地干活,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门老师深知“听不懂”是学生最大的阻碍,于是上课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多实践,把汽修厂闲置的台架、废旧变速箱等工具、零件变成教具,让他们看到、听到、感受到。
援疆支教的路还很漫长
幸运的是,在门老师所教的第一届学生里,有一位叫阿卜杜热黑木艾则孜的学生。在进入第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前,黑木曾在内地打过工,卖过烤馕,国语说得很好。门老师借助这一优势,在讲到相对复杂的技术问题时,会先教会黑木,再由他解释给其他同学。就这样,黑木成了门老师的“助教”。
但是,在今年新学期开学后,门老师发现新生的国语水平仍然很差,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
不过,一年的辛苦也收到了回报,门老师告诉记者,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他遇到了两件高兴的事。
一个是学校来了3位免费师范生,“坐我对桌的老师只比我孩子大两岁,有新人加入,总会让人感到振奋。”门老师希望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教,带好年轻教师,为第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留下教育的“火种”。另一件高兴的事是,经过层层考核,门老师获得了北京援疆支教优秀教师的荣誉。
为受援学校青年教师做校本课培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受访者供图
门老师告诉记者,自己非常看中这个荣誉。“说实话,大家做得都不错,都是抛家舍业的来到这里。但是,我代表的是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又经过那么严格的考核,能评上优秀教师,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单位的荣誉,更是对所有支持我的人的回馈。”
新京报记者王纪辛编辑唐峥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