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大市场到“小口袋” 中国密集出牌稳经济

原标题:从大市场到“小口袋”,中国密集出牌稳经济

来源:国是直通车公众号

在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正密集打出政策牌,宏观调控瞄准“一大一小”精准发力。

中新社发安东摄

中新社发安东摄

改革开放巩固国内市场

“大”,指的是中国国内市场,它关乎宏观经济稳定。

面对全球经济有增无减的不确定性,中国正逐步改变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培育依靠内需自我循环、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上半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9.3%。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目标指引下,中国正继续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挖掘内需潜力。

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扩大开放的重要一招。8月底,河北、山东、江苏、广西、云南、黑龙江六个新设自贸试验区同一天内集体挂牌,让中国自贸试验区数量增至18个。此外,老牌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临港新片区也于近日公布50条特殊支持政策,明确原则上重大改革举措优先在新片区试点。

从空间布局看,如今中国自贸试验区分布更加均匀,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东北大地到西南边陲,开放模式走向全方位;从目标定位看,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明确,成为当前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的着力点,亦是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支撑点。

为改善营商环境保驾护航的,还有不断完善的法制环境。以今年初通过外商投资法为标志,中国正积极打造制度型开放体制,持续为市场主体松绑、铺路。

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长期以来不少外资反映希望涉足中国服务业、制造业、农业等领域,但由于相关政策限制渠道不畅。为提振全球投资者信心,中国今年再度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力推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市场开放。尤其金融领域,11条扩大开放措施重磅出台,外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

营商环境改善,从外资对中国市场的热情上可见一斑。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2万家,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7.2%。

大力推进改革培育新增长点,是中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另一支撑。

如今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在经历多年地方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后,正朝着市场主导型的区域发展变革,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逐渐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去年以来,中国高层就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先后举行座谈会,部署相关工作。同时,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一体化建设亦稳步前进。中国正不断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分析人士认为,区域经济整合、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蕴含着中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将为中国经济版图培育更多增长极。

值得一提的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并非简单将其做大,更要释放转型动力,将其做强。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稳投资工作正围绕结构调整精准展开。

财政政策方面,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提出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等举措,这被认为将起到托底基建投资等作用。为确保投资聚焦补短板,官方同时也明确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货币政策方面,6日刚刚落地的年内第三次降准释放出明确信号。这是中国央行近四年来首次采取“全面+定向”降准的方式,释放长期资金达到90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等短板领域带来及时雨。此前央行宣布完善LPR形成机制,亦有助于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刺激有效投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下半年中国的投资将重点稳定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重在补短板和转型升级领域,不会全面刺激,更不会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精准施策填满“民生口袋”

“小”,是一直小到每一个民众的口袋,它关乎民生福祉。

老百姓口袋丰满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饭碗”稳不稳。如何让中国居民端牢“饭碗”,实现充分就业,是中国政府不遗余力解决的问题。

面对复杂形势,当前中国多项决策部署都体现出就业优先思路。在“六稳”政策中,稳就业就排在首位。

过去一段时间,国务院不仅成立了横跨20多个部委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还多次召开会议专门部署相关工作。在此背景下,今年前7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86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79%,远超时序进度,调查失业率也保持稳定。

毋庸讳言,当前中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但随着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强化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等措施陆续落实,中国守住稳就业民生底线无虞。

近年来力度不断加大的减税降费政策,也让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

例如,个税改革“红包”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上半年,个人所得税两步税改因素叠加累计新增减税3077亿元,人均累计减税1340.5元,累计1.15亿人无需再缴纳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

在减税降费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跑赢上半年GDP增速。

老百姓的口袋有进也有出。消费关乎大众生活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在提升居民收入让人们有钱花的同时,官方还努力让老百姓能够安心花钱。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发布24条稳消费扩消费政策;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又发文就流通和商业消费领域再出台一批重磅措施,均旨在丰富供给、改善消费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消费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当前消费政策精准加码验证了“促消费”在本轮“稳增长”中的重要地位,未来更多支持性政策有望做实做细,加速巩固消费韧性。

“吃”,在日常消费中必不可少。能否尽快吃上平价猪肉,已成为中国民众近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来猪肉价格节节攀升,已突破历史高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7%,并由此导致畜肉类价格整体上涨18.2%,是影响当月CPI上涨的重要因素。

猪肉在中国居民肉食消费中占比超过六成,其价格是否稳定,不仅事关民众“钱袋子”,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大局。

8月31日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等部门相继印发文件,出台17条政策措施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如加快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发放,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和养殖场(户)支持,要求银行业不得对该产业盲目限贷、抽贷、断贷等。

9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一份通知称,中央预算内投资对2020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猪场(户),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户)异地重建等给予一次性补助,中央补助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最低不少于50万元,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预计,从短、中、长三期来看,有关方面提升猪肉供给能力的应对策略将陆续生效,猪肉价格有望回归正常水平。

从“赚钱”到“花钱”,老百姓的口袋虽小,但装着民生便关乎中国发展大局;口袋里的问题,乘以14亿人就不容丝毫轻视。从民生小切口中,可以直面宏观视野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运行保持良好稳定态势,则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前提。

随着当前官方密集打出政策牌,有理由相信,中国民众的“小口袋”将为实现美好生活向往提供足够保障,与其紧密相连的大市场也将持续释放发展潜力。

责任编辑:张玉

相关阅读:
法国今夏两波热浪致使1435人丧生,最高温达46°C 这个阿姨撞倒老人后竟使出“狸猫换太子”之计,警方6天找出“隐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