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话故宫守夜人蔡瑞,揭秘600岁故宫的防火秘诀

原标题:对话故宫守夜人蔡瑞,揭秘600岁故宫的防火秘诀

每当新兵羡慕兄弟单位在火场受到表彰时,老兵都会严肃地跟他讲“在故宫,盼什么都别盼着火,求什么都别求战功”。

600年历史的故宫,是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殿宇宫室9046间,收藏价值连城的历史艺术珍宝达180多万件。

如今在故宫,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夜守护着这座文化殿堂的消防安全,他们被称为故宫守夜人。蔡瑞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天安门支队故宫特勤中队政治指导员的他,前不久被评为“人民满意公务员”,并被应急管理部表彰。近日,记者对话蔡瑞,听他讲述故宫的防火秘诀。

对话故宫守夜人蔡瑞,揭秘600岁故宫的防火秘诀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天安门支队故宫特勤中队政治指导员蔡瑞。新京报记者王贵彬摄

古代防火靠太平缸,螭吻能避雷

新京报:故宫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存放大量古籍字画,抵御火灾能力极低,历史上故宫曾发生过一百多次火灾。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极少发生火灾,是怎么做到的?

蔡瑞:故宫防火,在制度方面,就有一百多项管理规定。故宫1925年成立博物院,到现在94年了,防火的管理制度一直与时俱进,设施设备也一直在更换。

新京报:历史上,故宫有哪些防火的措施?

蔡瑞:故宫古代最主要的防火设施是护城河和太平缸,太平缸就是殿前面摆的大水缸。太平缸都要注满水,并且被垫起来,冬天可以在下面烧炭,保持水缸的温度。明清时期,太平缸用棉被包裹,防止结冰。

故宫的建筑还有一个象征性的防火结构螭吻,就是宫殿屋顶正脊两端的神兽。古代传说中,这个神兽能够吞火,还喜欢登高俯瞰,所以被认为能够避火消防。现在来看,螭吻一般高于建筑的其他位置,如果有雷电会先劈到螭吻,也有一定避雷防火的功能。

在宫殿台基上,还有很多螭首,主要是夏天排水用的,到现在还能用,每当暴雨,就会看到“千龙出水”的场面。

对话故宫守夜人蔡瑞,揭秘600岁故宫的防火秘诀

宫殿屋顶上的螭吻。新京报记者王贵彬摄

延续古代夏注水、冬凿冰的传统

新京报:现在对故宫的消防保护,有从古代故宫的防火技术中得到启发吗?

蔡瑞:我们中队保留了一些古代留下来的防火传统,比如“夏注水、冬凿冰,春除草、秋清叶”。为的就是不留丁点火灾隐患,保证故宫绝对安全。

冬天金水河结冰后,我会带着队员在金水河里每隔20米就凿开一个一米见方的冰窟窿。虽然现在的水源能够保证灭火需求,但我们还是延续着“冬凿冰”的传统,确保可以就近取水。

夏天,我会带着人往太平缸注水,太平缸离宫殿很近,是应急的“第一桶水”。春季,我们及时清除屋顶和院内的杂草,既防火又保护古建筑,你看现在故宫房顶基本都没有草了。秋季,风干物燥,我们会即时清除院内的落叶和可燃物,能清理出好几吨,另外,还会将10余万平方米的植被湿化,防止着火。

新京报:夏天是给所有的太平缸都注满水吗?

蔡瑞:我们只会对未开放区域的水缸注水,开放区域游客太多,太平缸很大,注满水的话,怕有游客,尤其是孩子发生危险。

对话故宫守夜人蔡瑞,揭秘600岁故宫的防火秘诀

宫殿前面摆放的太平缸。新京报记者王贵彬摄

每个宫殿量身定制救火预案,战勤班手绘消防作战图

新京报: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没有什么先进设备用来防火,你的前辈都是怎么做的?

蔡瑞:当时故宫缺少完善的防火设施,我们中队就在城墙上设置“瞭望哨”和“火卫岗”,一年365天,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都在城墙上昼夜守望巡逻,既防火、又防盗。

新京报:故宫面积这么大,有宫殿九千多间,游客第一次来基本会转晕,你们对线路熟悉吗?是怎样做到的?

蔡瑞:建队之初,故宫内部环境复杂,九千多间殿宇纵横交错,确实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中队的战勤班被称为“活地图”,时至今日仍传承着各大宫殿“一口清”、手绘消防作战图的绝活。从重点部位到行车路线、从水源点位到管道口径,甚至容易发生车道堵塞的区域都被不同线条和颜色精确标注,一笔一画都是工工整整、所有资料都是细致入微,保证第一时间能够到达指定地点。

新京报:你们现在每天的巡查路线是怎样的?

蔡瑞:我们把故宫划分成了十大保护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个重点建筑物,比如一区域的三大殿等,我们为每个宫殿量身定制了火灾扑救预案。队员每天巡查路线不同,早上八点半开始巡视,看看有没有杂物,还要检查消防栓、灭火器等。

故宫有五千多个火灾探测器

新京报:与古代单靠人防相比,现在有哪些先进设备在守护着故宫?

蔡瑞:现在故宫有五千多个火灾探测器,吸气式火灾探测器113个,还有红外感应器,既防火又防盗。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中控室,跟各个宫殿岗亭联动,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显示在大屏上。故宫内还有167个消火栓以及4000多个灭火器,我们会逐一定时检查保养。

新京报:听说你在工作中有很多创新,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蔡瑞:我和队员一起钻研探索,加装了消防“吉普车”,这种吉普车能快速出警灭火,而且具有防冲撞性能。我们还研发了“肘式水枪”,可对着火点实施精准射水,并且自制了“重叠式水带推车”等装备。

新京报:这些装备对于保护故宫起到了什么作用?

蔡瑞:这些装备大大缩短了水带铺设时间,实现了“一分钟处置”的最佳效果。比如,我们反复开展实战化灭火操法演练,像太和殿这种超高、超大体量的建筑,十分钟内就可以用水枪、移动水炮、云梯高喷完成立体化水幕整体全覆盖。

“求什么都不求战功”

新京报:火灾对博物馆的毁灭是灾难性的。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馆内约2000万件藏品仅10%得以幸存。今年4月,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塔尖和大部分屋顶被烧毁。故宫的游客这么多,怎么确保防火安全?

蔡瑞:现在故宫开放70%的区域,明年将开放到80%。故宫现在每年有超1500万的游客,高峰每天限流8万人。这么大面积、这么多人,确实给防火带来很大的压力。

我们要做到禁止一切火源进故宫。目前,进入天安门广场区域安检,防止游客携带易燃可燃物品,比如打火机、火柴等。每到五一、十一等假期,我们都要派一批消防队员去安检口,对游客进行疏导,督促游客遵守故宫规定。

而且,我们对于队员的体能也有严格要求,以确保有更好的状态应对突发情况。比如,我们现在要求9项体能达标,包括5000米负重跑、单杠卷身上等。我们5000米负重跑要背着20多斤的空气呼吸器,我现在的成绩是良好,27分钟跑完。我们队员最好的十几分钟就能跑完。

新京报:前不久,国家博物馆也成立了消防站,目的是什么?

蔡瑞:国家博物馆也是重要的防火区域,此前我们支队就有一部消防车在国博24小时备勤,现在成立一个微型消防站,配备消防指战员25名、消防车2部,对保障博物馆及馆藏文物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新京报:我看到你们的荣誉挂满整整一墙,“故宫消防卫士”的牌匾是怎么来的?

蔡瑞:“故宫消防卫士”的牌匾是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送来的。他对我们说,“消防安全是故宫的命根子。有了你们,我们才有信心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你能看到,中队取得了很多荣誉,但唯独缺少战功。战功是我们最不想要的。每当新兵羡慕兄弟单位在火场受到表彰时,老兵都会严肃地跟他讲“在故宫,盼什么都别盼着火,求什么都别求战功”。我们宁可一辈子默默无闻、没有立功的机会,也不会让故宫出现任何一次火情的可能。

对话故宫守夜人蔡瑞,揭秘600岁故宫的防火秘诀

故宫特勤中队取得了很多荣誉。新京报记者王贵彬摄

曾处理过氰化氢泄漏,学习更多为“大应急”做好准备

新京报:你也是老消防了,你印象最深的消防救援是哪次?

蔡瑞:我是2002年12年入伍,从事消防工作16年。我觉得最危险的一次消防救援是处理怀柔氰化氢泄漏事故。

那是2004年4月20日,我们按照事先预案,进入现场。那时候我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紧张、兴奋,又惶恐。但一到现场,我就被现场场景震惊——发生事故的是一个黄金冶炼厂,氰化氢泄漏已经造成3人死亡11人中毒,现场已经停了很多车了,各种应急队伍都在那里,现场一片废墟,氰化氢浓度非常高。我们按照平时训练的规程,穿好防火服,从检测到堵漏到洗消,整整20个小时没合眼。

新京报:去年,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后组建成立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转隶之后,你觉得有什么变化?

蔡瑞:我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了,因为现在讲的是大应急、多灾种合成作战的概念。我觉得,作为基层灭火人员,要时刻保持战备状态,要把体能夯实,还要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伤。

新京报记者李玉坤

协作记者王贵彬

编辑白爽校对王心

相关阅读:
怀旧!到明城墙上看露天电影 四川威远地震灾区2.4万余户居民全部恢复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