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0年增长30岁!北京人均期望寿命从52.8岁到82.2岁
今天(9月5日)下午,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主题发布会上,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卫生健康事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健康指标不断提高。其中,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初期的52.8岁增长到2018年的82.2岁,婴儿死亡率由118/1000下降到2/1000,户籍孕产妇死亡率由700/10万下降到10/10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据统计,2018年,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位居全国第一,在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21位。
一个个数据描述着首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机构从1949年的61个增至2018年的11100个,增长181倍;床位数从3001张增至12.4万张,增长40倍;卫生技术人员从4218人增加到28.2万人,增长66倍;每千人拥有医师由1人增至5人。在神外、神内、眼科、烧伤、创伤骨科、肿瘤、妇产科和儿科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本市建有4个国家医学中心,2个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4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3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居全国之首。
1992年以来,本市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992年启动以放开专家门诊、预约挂号等内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1年7月成立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对市属22家医院实行规范管理。2012年在市属5家医院开展医改试点,开辟了全国公立医院医改的先河。2013年以医联体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分级诊疗,已建成59个综合医联体和8个专科医联体,合作医疗机构730家。2017年4月,统筹3700家医疗机构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规范调整435项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同步调整医保和医疗救助政策,两年来,节省医药费用超过350亿元。今年6月15日,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调整规范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
据介绍,通过改革与改善、监管、保障相结合,目前本市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基层就诊人次连续28个月上升,医疗机构收入结构出现良性变化,以药养医、以耗养医在北京已不复存在。
责任编辑:王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