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门头沟植树家庭坚守35年 1300余亩荒山变绿山

原标题:门头沟植树家庭坚守35年 1300余亩荒山变绿山

35年过去,一代植树人变成三代植树人,荒山变成绿山。

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八月最后一个可以休息的日子,李继高、王静夫妇又一次上山了。驱车从门头沟市区到山里林区27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李继高早已轻车熟路。

俗话说:“十年树木”。自打1984年,父亲李德普响应国家提出“防尘固沙,还北京一片蓝天”的号召,承包了炭厂村附近窟窿山大西洼一带的1300多亩荒山,如今,35年过去,一代植树人变成三代植树人,荒山变成绿山。

门头沟植树家庭坚守35年1300余亩荒山变绿山

北京门头沟炭厂村附近窟窿山大西洼一带的1300多亩荒山变成绿山。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开拓荒山一家人坚守35年

一进山,目之所及都是绿色,山边上陆续碰到一些植树人。李继高说,现在环境都好了,种树的条件也好了,以前父亲种的是手指头细的小树苗,还是一棵一棵背上山,现在都是粗壮一点的树苗,浇水也有条件了,车把水拉到半山腰,利用高差给山下的树浇水,以前家里种树浇水只能靠天。

家里种的这片林子,凝结了父亲及家人们的心血,李继高说,父亲把这片林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晚年患老年痴呆的时候,只记得那片林子,只要一说起进山,不论什么时候,不论是谁,父亲总是要跟着去。

在李继高的印象中,父亲还在木城涧煤矿工作时,就对种树有了浓厚的兴趣,剪一段杨树枝丫插进水里就能成活,父亲在这方面投入很多精力,也正是因为一腔热爱和一份责任,父亲成为唯一一个当年承包荒山种树坚持下来的人。

门头沟植树家庭坚守35年1300余亩荒山变绿山

李继高、王静夫妇进山修剪树木。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早期承包荒山的时候,种树条件艰苦,父亲每天从炭厂村到大西洼需要步行2公里,费力不说,还耽误了种树的时间。于是,父亲便和母亲一起搬到了山里,山上的房子又破又漏,就找了些旧油毡纸铺到房顶,再用石块儿压住。接着又搭了灶台,再往后就在山上开伙了。当时,一天三顿饭离不开窝头、咸菜、玉米粥,想改善伙食,就跑到山沟里挖些野菜,洗净、剁碎,蒸团子。

“种树分季节和时段,每天一大早父亲就把我叫起来,去山脚下背树苗,暑假在家基本上就是种树。”回忆起小时候种树,李继高说,那时候家里用的水都是从山下背上来的,“还记得我跟小姐姐一起背着筐子到山下买日用品,晚上用的是煤油灯,和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一台收音机。”

门头沟植树家庭坚守35年1300余亩荒山变绿山

山林中有侧柏、油松、杨树等10多个品种,30多万棵树苗已长成了片片绿林。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自然条件恶劣树苗全部人工背上山

恶劣的自然条件考验着每一棵栽种下去的树苗,也考验着植树人。有的树栽下去就死了,第二年还得补种,相当于所有的工作都要重新来一次。当年由于国家资源相对匮乏,能给到种树人的只有树苗,但是植树人要栽种成活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春天、夏天要雇人挖树坑,秋天雇人把树苗从1公里的山下背到山上,把树苗栽上后,还要背水上山浇树。

为给工人开工资,每个月只有几十元退休费的父亲将家中8头牛和30多只羊全部变卖了。不仅如此,他还向亲戚朋友挪钱、借钱,李继高回忆道:那时,家中的每一分钱都被父亲用来种树、还债、再种树,连上初一时要交4元钱春游都做不到。当时,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全靠母亲料理,还要为工人们做饭,母亲做好内勤工作给了父亲植树工作很大的支持。

曾经的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曾经的小树苗变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侧柏、油松、杨树、柳树等10多个品种,30多万棵树苗已长成了片片绿林,有的树木已经长了十多米。

门头沟植树家庭坚守35年1300余亩荒山变绿山

如今,李继高夫妇和家人们轮流进山护林。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子承父业工资一半贴补种树

2018年7月,父亲去世,而母亲年岁已高,行动不便加上听力不好也不能再上山了,但提起当年植树的岁月,止不住地说:“山都绿了,没有苦哪有甜!”

门头沟植树家庭坚守35年1300余亩荒山变绿山

李继高母亲提起当年植树的岁月,止不住地说:“山都绿了,没有苦哪有甜!”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李继高说,父亲最喜欢的就是松柏,因为松柏一年四季常青,像人坚韧不拔的品质一样,所以特地在山上种下了许多松柏。站在北坡的高点,俯瞰整个山头,满眼尽是绿色,哪里是落叶松,哪里有山核桃,从小被父亲耳濡目染的李继高,树木的分布地图早已烂熟于心,而父亲植树人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身为儿媳妇的王静,能成为这个植树大家庭的一员,正是被丈夫李继高身上植树人的精神所吸引。“当时我老公参加工作后,挣的工资一半需要贴补家里种树,甚至公公生病住院也没有钱,起初我确实有点不理解,后来看到我公公婆婆种下的那片山林后,真觉得这件事挺有意义的。”尚未结婚的王静不仅打消了疑虑,还用自己的工资给未来的公公付了医药费。

门头沟植树家庭坚守35年1300余亩荒山变绿山

王静修剪树木。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在这30多年里,我们全家经历了变卖家产坚持造林的经济困难;经历了周围人不能理解的心痛和无奈。”王静告诉记者,当年刚和丈夫结婚时公婆身体还硬朗,两位老人一门心思扑在种树上,“说一天看不到这片林子就睡不着觉,所以在山上经常一住就是大半年。”

10年前,老人岁数大了,不能再上山,对树木看管和养护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王静这一辈身上,他们成为了家里的第二代植树人,曾经跟着父亲植树的六个兄弟姐妹,现在各自组成了小家庭,下一代的孩子们也逐渐成长为第三代植树人,虽然有各自的生活要忙,但因为有这个共同的目标都参与到植树护林队伍中,大家轮流到山上,春天育苗、夏天浇水、秋天整地、冬天防火……为了家里的这份绿色传承年复一年地忙碌着。

门头沟植树家庭坚守35年1300余亩荒山变绿山

门头沟植树家庭坚守35年1300余亩荒山变绿山

李继高、王静夫妇进山修剪树木。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种树护林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守护好这片山林更是全家的最大心愿。”王静表示,虽然没有任何金钱方面的收益,每年雇工人挖树坑还要自掏腰包,但一家人现在把这林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共同把这份绿色的希望传承下去。等到承包合约到期的那一天,我们要将这份绿色成绩交还给国家。虽然感情上非常不舍得,但考虑到家庭力量有限,心底里还是希望每一棵树木能够得到更好、更专业的养护。”

新京报记者耿子叶编辑杨亦静

校对何燕

相关阅读:
潮白河中白鹭成群,周边林荫道上骑行者成群 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