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访航天宏图董事长王宇翔:遥感应用未来前景广阔

原标题:专访航天宏图董事长王宇翔:遥感应用未来前景广阔

专访航天宏图董事长王宇翔:遥感应用未来前景广阔

登陆科创板,公司价值得到了社会公允

新京报:航天宏图为什么会选择在科创板上市?

王宇翔:航天宏图成立至今已经11年了,从2年前就开始准备创业板上市。

我们发现,科创板对企业业主主要有三个面向要求,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三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航天宏图研究航天卫星遥感、北斗导航,业务符合面向世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也有广阔的经济市场。

此外,科创板更关注公司的研发投入,航天宏图是25家科创板企业里员工人数、研发人员数量、硕博士占比最多的公司,这些特点都能在科创板上体现出来。

新京报:这次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对航天宏图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王宇翔:作为一家科创性企业,航天宏图的固定资产少,公司主要都是难以估量价值的轻资产,包括专利、制作权等软性技术,这会导致公司融资、贷款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给予员工的股权激励环节没有公允价值。

登陆科创板之后,公司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公允,在进行交易、增资扩股、募集资金、股权激励等方面都有所依据。

而且,现在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愈发严格,上市的过程也是对企业进行规范的过程。航天宏图上市过程中经历了上交所几轮问询,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上市就相当于为公司做一次全面健康体检。公司存在的法律隐患、知识产权纠纷等潜在风险,以前没有意识到,在上市的过程中意识到问题进行规范和改正。

新京报:航天宏图的上市会给整个国产卫星应用和软件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王宇翔:不少同行的直观感受是“原来我们航天遥感应用软件也能走出来一个科创板上市公司”,这至少为行业带来了希望,也是对行业的激励和促进。

新京报:遥感卫星领域的困难和瓶颈有哪些?

王宇翔:第一方面,周期长。我们的卫星遥感导航软件从2008年公司成立之初就在研发,一直研发到现在已经11年了。另一方面,我们对专业性要求高,难度大。比如说,我们给中国气象局卫星中心做的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的应用系统,包括火点监测、积雪监测、沙尘暴监测、强对流天气监测,这就需要相关专业的人员来做。组建一个高水平、门类齐全的队伍,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一旦组建起来,他们就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自主研发更能满足国家安全需要

新京报:自主研发出卫星遥感导航软件之前,国内市场情况是怎样的?

王宇翔:当时我们国内市场上都流行使用国外软件,但是这些软件有一些缺点,一是售价昂贵,二是不符合我们国家的特点。

就拿加拿大研发的软件来说,这个软件整体很强大,但是我国云南、西藏等地海拔跨度大,地形极为复杂,加拿大没有这样的地形,在研发时没有考虑这些情况,精度就把握不好。

我们接近两百人的研发团队就针对国内自主研发软件,对国内卫星的参数格式都比较熟悉,还可以针对国产卫星进行影像处理,适应性更好。而且,遥感卫星影像是一个公共的基础的影像数据,涉及国家安全、重大秘密,我们的软件自主开发、自主可控,确保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更能满足我国日益增强的国家安全需要。

新京报:航天宏图持续参与了北斗卫星工程核心系统建设,这个系统进展如何?

王宇翔:其实我们国家的北斗比GPS发展得晚,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北斗建设和应用服务。2018年12月27日,第三代北斗系统开工,它的目标是到2020年,第三代北斗系统建成。

北斗目前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商业推广。比如过去渔民出海了,一个月在海上,茫茫没有音讯,现在就可以通过北斗的短信功能给家里报平安。北斗建成以后,在应用上会越来越宽泛和深入。

航天宏图在北斗里参与了大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这两个业务是北斗对外服务的基础,公司今后在地质灾害、自然资源监测、应急测绘等方面会开展很多北斗的应用。从行业体量来看,遥感的应用、商业管理还都在起步中,但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新京报:现在国际市场情况如何?

王宇翔:我国此前已经给“一带一路”的国家进行了遥感软件的培训,包括斯里兰卡、尼泊尔、泰国等,软件也卖到了蒙古等国家。国外的业务要有培育过程,航天宏图会加快这方面的步伐,和华为等公司合作,走出国门。

新京报:从行业来看,国家政策在哪些方面对国产卫星应用和软件产业进行了扶持?

王宇翔:国家政策对我们最大的利好,就是大力投资卫星工程、发射卫星。卫星工程是我们的数据源,只要有了数据的源头,卫星应用产业就有了根基、保障,作用非常大。在政策方面,希望以后数据开放和居民卫星数据共享,有更多的数据资源,鼓励更多的企业把数据资源用起来。

新京报:未来我们要走向卫星应用强国,还有哪些要做的事情?

王宇翔:最主要的是要让卫星应用真正地解决社会问题。跟更多技术结合,拓展应用场景,比如农业领域里面,可以为农业种植服务、进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等。遥感是非常提高效率和能力的事,我们现在供给侧做得还不够。

新京报记者许诺陈维城编辑徐超校对杨许丽

中国通号:打造高铁强大“中枢系统” 专访中国通号董事长周志亮:中国高铁一定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