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巧手绣出美好生活——全省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展暨刺绣大赛侧记

原标题:巧手绣出美好生活——全省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展暨刺绣大赛侧记

8月31日早晨的西宁市新宁广场是一片七彩的海洋。755名来自全省各地、各民族的绣娘共聚一堂,参加全省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展暨刺绣大赛,针剪在指尖起落,绣成了大美青海“青绣”品牌,丝线在手中起舞,穿出了绣娘们的美好生活。

从青海大地的各地赶来,绣娘们离开了平常捉针拿线的炕边村口,登上了切磋技艺、互相学习的舞台,用巧手展现了土族盘绣、湟中堆绣、河湟刺绣、藏绣、撒拉族刺绣、蒙古族刺绣等传统刺绣的顶级艺术成果,一个民族就有一个绣法,每一个民族的刺绣都像一颗明珠,串联起来就是极具民族风采和青海特色的“青绣”。

湟源皮绣至今已有千年的发展历史,记者在现场见到了皮绣第二代非遗传承人祁琴芳,她和徒弟张茹菊带着作品《华章》来参加比赛。这副1.3米长、1.2米宽的皮绣作品是在一整张羊皮上创作的,师徒二人花了半年才绣出来,祁琴芳在这幅作品上运用了垫绣、打籽绣、乱针绣、散套针等十几种针法,展现出了山宗水源路之冲的大美青海的盛世华章。

13岁的小姑娘谢梓淇是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别看她小,但已经是第二次参赛的“老”选手了。去年,谢梓淇花了一假期绣成的作品一鸣惊人获得了三等奖,今年,又来参赛的谢梓淇说自己有些压力,“升入初中以后课业变多了,所以今年只能挤出周末来刺绣。”跟随西宁市刺绣传承人陈玉秀学习的四年里,谢梓淇说,自己从一开始坐都坐不不住,到现在能得心应手地穿针引线,耐心越来越好了、也越来越喜欢刺绣艺术了,她的父母也十分支持她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在网上一年能卖出2000多个香包,去年就挣了三万元。”来自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上赵村的姜有存说,她们家的香包制作已经传承了三代人,以前只在端午节出售的香包,如今借助新媒体成了“网红”。

71岁的土族奶奶林六月花身着民族盛装,带着她的盘绣作品来参加比赛,在她的家乡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桦林村,她是村里年龄最大的绣娘。“我从13岁到71岁,绣了一辈子,今天我们村来参加比赛的13个人都是我教出来的徒弟。”林六月花说,过去的盘绣没有销售途径,都是出嫁姑娘时才能用到,现在有了销售公司,每年都能赚到一万多元。

林六月花所说的销售公司就是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哈成清介绍说:“2006年,土族盘绣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作为一名土乡儿女,觉得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保护好土族的文化。”第二年,哈承清就成立了公司,在土族聚居的乡镇创建基地、发展绣户,通过统一制作、统一销售、专项培养,来振兴这门传统手工艺。哈承清说,12年来,公司累计为土乡的贫困绣娘增收88万元,盘绣远销海外七个国家。

巧手捧上金饭碗,“青绣”绣出幸福路。刺绣,既是青海绣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装点生活的画笔,也是青海绣娘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脱贫致富的翅膀。(莫昌伟)

相关阅读:
云南全面启动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 江西危废处置能力达到每年36.2万吨 可满足全省处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