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宁夏以实干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题: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宁夏以实干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新华社记者王优玲
经济总量比1949年增长了3278倍,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前列,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9%……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国务院新闻办30日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咸辉围绕“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作介绍。
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巨变
从“家无隔夜粮、冬无御寒衣”到“城市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42.8辆、农村32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过去宁夏没有一寸铁路、几百公里的黄河上没有一座大桥,现在宁夏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石泰峰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895元,农村达11708元;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为34平方米、农村为29.3平方米。
石泰峰介绍,宁夏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创新。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73项,培育各类创新企业1000多个,并推进煤化工、冶金、特色农业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全域旅游等新兴产业的提速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宁夏在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他表示,要实施富民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抓好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
石泰峰说,宁夏确立了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扎实推进民族法治建设、民族宗教工作、文化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全面从严治党等举措,实干兴宁,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决不让一个贫困人口在小康路上掉队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距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年多时间里,宁夏将如何确保完成脱贫目标?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条件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咸辉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脱贫力度之大,成效之好前所未有、史无前例。贫困人口由2016年的58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5%下降到3%。
“我们决不让一个贫困人口在小康路上掉队。”他说,宁夏将举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今年将有4个县摘帽,10万贫困人口脱贫,到2020年所有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咸辉说,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要实行动态管理,漏掉的要及时补录,返贫的要及时挂号,确保贫困人口的识别源头精准。同时,坚持因村因户施策,有严格脱贫的标准,确保脱贫结果真实。
此外,宁夏还将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地区,把扶贫工作的重心、政策支持的重心和社会帮扶的重心向这些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同时统筹打好产业、就业、健康、教育等政策组合拳,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与全区人民一起奔小康。
贫困群众是脱贫的主体,增强其内生动力显得十分重要。咸辉说,首先要在思想上强化脱贫光荣这一导向,通过开展移风易俗、选树脱贫致富典型、发放脱贫光荣证书等一系列活动,来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新宁夏
绿化山川大地,守护自然生态,坚持不懈的生态建设推动着宁夏的山川大地由“黄”向“绿”转变。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宁夏被沙漠三面环绕,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石泰峰说,宁夏作为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70年来,宁夏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沙化、荒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提高到2018年的14.6%。去年,银川市被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授予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现在宁夏已是全国第2个全域旅游示范区。
石泰峰说,宁夏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新宁夏。近三年累计投入生态环保资金360亿元,实施环保治理工程1000多个。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从2017年开始,实施了贺兰山生态环境修复整治;去年开展了黄河和大气污染防治集中攻坚。经过持续的努力,宁夏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严抓严管,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石泰峰说,宁夏划定了永久的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两条红线”,将全区1/4的土地划进了生态红线范围,确保开发建设不越边界、不出红线。同时,从源头上管,倒逼企业转型,绿色发展,严守环保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