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沙漠之门”流淌绿色希望

原标题:“沙漠之门”流淌绿色希望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30日电题:“沙漠之门”流淌绿色希望

新华社记者潘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毗邻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60年来当地连续接力,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三五九”生态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构筑起一道道宛如“绿色长城”的生态屏障。

从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区向南出发,大约半小时车程,道路尽头就是被称为“沙漠之门”的11团。作为面向沙漠最前沿的团场,土地沙漠化曾长期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当地居民更是饱受其苦,大风天来临,沙子满天飞,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为保护家园和良田免受风沙侵害,11团以“造绿”为己任,2002年起以每年3000亩的规模,将团场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化耕地实施退耕地还林,截至目前,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95万亩。

记者看到,除了农田四周、道路两旁,成排的树木连绵不绝,在抵近沙漠腹地的沙丘脚下,也有层层绿意向沙漠蔓延。这些并不高大却兼顾生态、经济效益的生态林,不仅实现人进沙退,同时给当地居民增收带来希望。

据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11团政委李立新介绍,2014年以来,团场在南部沙区地下水为苦咸水的不利条件下,推广种植柽柳、甘草、黑枸杞为主的林草复合生态林,面积达4.75万亩。2018年,新推广2.1万亩四翅滨藜沙漠“灌木饲料”生态林。

专家介绍,作为一种高度耐旱、耐盐碱植物,四翅滨藜5年内可生长至1.8米高左右,长成后无须继续灌溉,平茬后的枝叶可直接用作牛羊、鸭鹅的动物饲料。因其对水的依赖较小,且对改造盐碱地效果明显,适宜在南疆推广。

记者近日采访时,见到了把四翅滨藜成功引种到11团的阿拉尔市宾利农民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义。

2018年,袁义举家来到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拿出300万元积蓄,在11团尝试种植四翅滨藜,发展绿色生态治沙产业。

在11团大力支持下,试种成功后这里引入国内最先进的滴灌节水技术,只见一条条手指粗的黑色滴灌带遍布田间。袁义说,通过新疆天业节水公司提供的牧草浅埋式滴灌技术,从最初5%发芽率,到今天发芽率做到93%,已经突破了文献资料所写的75%发芽率。

11团副团长杨洁明说,四翅滨藜既改善环境又助力脱贫,明年团场计划扩增12800亩,将在这里不断形成沙漠中的牧场。

随着“沙漠之门”环境改善、人气渐旺,近年来这里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今年,一师阿拉尔市11团13连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

眼下,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将防沙治沙和发展沙漠生态经济相结合,持续推进生态林建设。截至目前,当地人工种植的生态经济林已超过110万亩,农田林网化率达90%,森林覆盖率达到21%。

相关阅读:
110岁农村女主播“退休” 乱港分子接连被捕 耿爽一句话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