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劳务移民+扶贫车间:让农民变工人,让“主妇”变支柱
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扶贫产业园共吸纳了1200余人就业,其中有6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新京报讯(见习记者张一川)今年3月26日,经由帮扶负责人的介绍,马小花通过招聘,进入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服装生产流水线上的一名产业工人。
这是马小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嫁到贫困村李家山村七八年,因为当地风俗,马小花一直在家照看老人小孩,“喂牛,喂羊,种庄稼。”家中只有丈夫在外打工。
得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劳务移民”政策,2018年冬天,马小花全家从田老庄乡李家山村,搬到了同心县清水壹号小区。这是同心县近年新建的“劳务移民”安置区之一,居民都曾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干旱山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光是马小花知道的,这个小区中就有十几名居民在同心防护公司工作。
同心防护公司的生产车间,正在加工国内一线服装品牌产品。张一川摄
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就业脱贫
2018年,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联合一家民营企业,在同心工业园区的扶贫产业园中,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同心防护公司。而在此之前,作为对口帮扶同心县的央企,中核集团还投入了2000万元用于扶贫产业园的建设。
同心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马涛介绍,扶贫产业园的设立,就是通过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老百姓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一名曾经的“家庭主妇”在同心防护公司工作五个多月后,写了一封信给时任中核集团董事长:“以前的我只能伸手向家里拿钱,没想过自己也能为家里增添收入,为父亲减轻负担,这是使我非常开心的事。”同样工作了五个月的马小花,现在每个月能挣到2700元。
马小花在加工服装。张一川摄
马涛说,去年同心防护公司给300多名职工发放了1200多万元工资,熟练工人最高可以每月拿到5000多元。
马涛介绍,目前扶贫产业园中共吸纳了1200余人就业,其中有6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仅在同心防护公司中,就有9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了稳定的劳务收入。“刚开始老百姓不理解、不愿来,现在登记在册的想来的工人就有100多人。”同心防护公司财务总监刘勇说。
政策组合拳吸引企业投资生产
现在,马小花每天都能乘坐班车往返相距7公里的新家和工厂之间。而据同心县委办公室2018年7月9日印发的《同心县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实施办法(试行)》,不同规模的企业开通通勤车,能通过行业专项和财政保障渠道,给予5万元/年到20万元/年不等的奖励。
此外,同心县还给吸纳一定数量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在社会保险、培训资金、建设、运营、物流和融资各项企业成本上给予补贴或优惠。
同样享受到优惠政策的,还有在贫困村设立的“贫困车间”。
“把生产链前端的、完全需要手工的,放到扶贫车间去,加工成半成品再送到园区来,做后续加工、包装、处理。”马涛说,把扶贫车间建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既方便务工,还能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马涛介绍,目前同心县建有18个扶贫车间,其中16个已经投入运营。
在扶贫产业园中,还有很多家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张一川摄
根据《同心县关于降低扶贫车间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扶贫车间资产属村集体所有,运营企业每年需向村委会缴纳12元/平方米的厂房租赁费,这笔费用将由同心县政府补贴3年。通过这一政策,既可“壮大村集体经济”,又可“实现企业健康发展,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劳务移民政策翻转村民生活
搬出来三个季度了,马小花没回过一次李家山村。村子里她的亲戚朋友大多都已经搬到了县城,“只有极个别没搬”。
2017年,第一批入住清水壹号劳务移民房的就有861户,共3861人。同心县政府网站公开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同心县需移民搬迁1990户7468人。
“从农民变成市民,从市民变成产业工人,政府做了好多工作。”马涛说,在移民安置小区中,有帮扶责任人,学生上学走绿色通道,直接进入县城学校。
不仅如此,根据上述《同心县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实施办法(试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企业就业后,年劳动纯收入超过0.5万元、1万元和2万元,可获得3000元到7000元不等的补助。在扶贫产业园企业或扶贫车间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可以获得月工资20%的补贴,稳定就业1年以上,可以获得5000元补贴。
“最远的劳务移民离我们这100多公里,都是从大山沟里的地方搬出来的。”马涛说。
马小花对此有最直接的体会。“结婚都是在大山里。”马小花回忆,以前,从公路旁走到家中要走半个多小时,“路很难走,沟沟坎坎的。”而现在,她每天可以乘坐班车上下班,每年收入3万多元,业务技能不断熟练后,工资还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马涛说:“我们这个企业,跟贫困户‘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起拼’。什么目标呢?实现脱贫攻坚。”
新京报见习记者张一川
编辑张树婧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