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世界发现的中国植物,如何影响和改变世界?
如何认识植物?如何重新认识植物与人类,植物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培育对生命的敬畏?《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不仅探讨人类与植物的关系,还在介绍中国植物如何被世界发现的同时,描绘了中国植物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在世界扎根、生长的历史。
起源于中国的水稻,现今已成为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生长在中国的茶叶,沿丝绸之路传播,在60余个国家扎下根来,如今已有30亿人口饮茶;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疟疾病人的生命,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如今,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对青蒿素的研究,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这些中国植物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在世界扎根、生长?又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图书出品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钱丹凝说,中国植物不仅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是,影响着世界的中国植物,其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可我们对它们,却既熟悉,又陌生。
在我们生活的广袤世界里,植物是最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但一些人也难免发出疑问,没有语言,不会行动的植物真的有生命吗?答案当然是有。植物的生命既脆弱又壮丽,植物世界里同样上演着繁衍与凋敝。如何重新认识植物,如何重新认识植物与人类,植物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培育对生命的敬畏?
在2019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开幕当天,大型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同名新书首发式暨版权输出签约仪式在BIBF现场四川出版展区举行。钱丹凝先后与印度GBD图书公司负责人Kaushal Goyal、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负责人赵东晓签署了该书的英文版版权和中文繁体字版版权的输出协议。
在活动现场的新书分享环节,《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主创团队、大型系列纪录片总导演李成才、周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博士、刘天池表演工坊创始人刘天池,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玉米实验室创始人史军,图书策划人、二更文创CEO萧喆,围绕着植物这一话题展开,分享了他们与这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故事。
从左到右依次为史军、周叶、李成才、刘天池、萧喆(发言者)。
希望撬动中国人对植物的思考
19世纪末,一位名叫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的英国“植物猎人”绕过大半个地球,来到中国西部,开启了他的植物采集之旅。威尔逊不仅采集了“中国鸽子树”珙桐、“高傲玛格里特”黄花杓兰、“帝王百合”岷江百合等奇异花卉、树木的种子,还将猕猴桃带入了欧美,使其成为新西兰重要的栽培水果之一。在12年的时间里,威尔逊先后四次到访中国,足迹遍及四川、云南、重庆、湖北,先后带回了1593份植物种子和168份植物切片。
这些中国植物,通过威尔逊,以及更多的“植物猎人”之手,足迹遍及世界。而在此之前的历史长河中,还有更多植物通过各种途径,传向世界,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即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想告诉我们的正是发生在这些植物身上的精彩旅程。钱丹凝介绍说,中国拥有着35000多种已经认知的植物,占世界植物总数的1/10。她借用威尔逊这位著名植物猎人的话说:“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花园,没有来自于中国的植物,我难以想象这座花园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主创团队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版。
一直从事表演行业的刘天池并没有植物学经历,但她被纪录片和书中植物的力量所打动,这让她想起了自己很喜欢的日本电影《小森林》,在活动现场,刘天池直言,她已经从事戏剧教育二十多年,她在舞台上,在排练厅里,讲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朴实、真实地面对所有生命。在她看来,万物有灵,每一个植物或者动物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演员需要在舞台上塑造这种生命力。刘天池说,植物是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另外一个伙伴,它跟我们息息相关。当每一个植物变成一个角色,它们的故事会更加丰富。在她看来,如同在《小森林》中一样,“粒粒皆辛苦”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我们对另外一个生命的尊重。
《小森林》剧照。
作为纪录片的总导演,李成才认为,植物对中国文字、中华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说,我们的文字大多与植物有关,比如草字头、竹字头、禾木旁、绞丝旁、米字旁等,而这些文字组成了我们的文明。李成才非常认同植物塑造了中华文明这一理念,希望可以通过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以及图书的发布,撬动中国人对植物的思考。“如果一个孩子在植物环境下生长,一个孩子不在植物环境下生长,对人生的理解会(有着)怎么样(的不同)?”
陆地最早的拓荒者——苔藓。(《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插图)
李成才注意到,在欧洲国家,植物园成为了中产阶级家庭的标配,因为在观察植物生命状态的过程中,可以激发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同理心、同情心。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与生命相处,可以培育出对生命的敬畏,“人人都是植物文化的传播者,我们都在享受着植物带给我们心灵的那份美好,那份脆弱,那份柔软和温暖。”
周叶现场分享了她在拍摄过程中的见闻和花絮,她在《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一书中提到,在整个探索之旅中,她所在队的任务是呈现中国植物分布的多样性,以及中国生境,所以他们的探访目标并不是单一物种,通常会在一个时节追赶几种植物,而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物候,以至于不得不在海内外三十多个地区来回奔波。
观察植物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教育
身为科普作家的史军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专家顾问。长久以来,学植物学出身的史军总是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尴尬。比如经常有人在微博、微信上发送大量的植物图片,询问他是否能吃,怎么吃?这让史军意识到,大部分人对植物的直观印象,还停留在这个植物到底能否填饱肚子,或者认为植物学家的日常工作就是去野外寻找可以食用的东西。而这显然是不对的。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花粉。(《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插图)
史军说,《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可以让人们知道,植物背后承载了非常多的东西,植物学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精彩。那么,学植物学到底有什么用呢?对于植物学,史军已经学习了17年,但他至今依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植物学似乎是一种无用之学,在他的微博、微信上,还有一类问题非常常见,就是希望他支招:“我们家的花为什么又养死了?”“我们家种地化肥是不是下得不对?”显然,这些问题属于园艺学和农学。
“植物学远比种花、种菜、耕地能带来的东西多得多。”史军说,十年前,他在给小朋友做植物学教育时,会告诉他们植物中有趣的故事;五年前,他希望告诉孩子应该拥有一双细致观察的双眼和好奇心;但是今天,他再带领孩子们进入森林观察植物时,其实在做的是一种人生观教育,“我们带着大家去看各种各样的生命,了解这些生命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它们如何在地球上生存,我们跟它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史军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合适生存位置的游戏,反观我们人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忙碌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如果我们去看森林,有苔藓,有高大的树木,苔藓活得很好,高大树木也活得很好。”
塔黄的花序。(《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插图)
我们和植物之间最为亲密的关系是什么呢?大部分人并没有把它当成是我们生活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仅仅把它们当成了一种资源,这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对植物最为直观的认识,即便更进一步可以治病,也还是以实用性为主,花朵也不例外。史军说,不要说桃花、梅花、李子等,当初都是为了果实,即便是牡丹花,最初种植的原因也是因为它可以被当成柴烧,丹皮也是一味重要的药材。对于中国古代来说,一直都把植物当成是实用性的材料,而并非真正去亲近这些生命。因此,史军希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可以扭转大家对植物的认识。
那么,我们的植物又是如何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呢?李成才认为,吃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比如说公元前四百年水稻进入日本,形成了寿司这种既有海洋生物鱼类,又有陆地植物稻米的食物结构,进而影响他们的文化。而作为饮品的茶叶自不待言。正如Kaushal Goyal所言,水稻、茶叶、桑树等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植物都发源于中国,并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作者丨新京报记者何安安
编辑丨李永博
校对丨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