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四大发明”争议回归学术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舆论场上每一次争议,都是普及常识的一个绝佳机会。这一次,轮到了“四大发明”。
6月中旬左右,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文锋在课程QQ群“创新的本质2019”发表言论,称“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不领先”、“中国古代没有实质上的创新”,随后有学生提出质疑,并将聊天记录截图发在某问答平台,认为郑文锋侮辱四大发明。7月16日,电子科技大学发表声明,认定郑文锋有师德失范行为,并取消其教学工作,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期限为24个月。
连日来,此事迅速发酵,引发各方广泛关注,网友纷纷介入讨论“四大发明”。此事,尽管郑文峰已表示自己接受处罚,日后只想安静地做学问,但公众的焦虑显然没有因为当事人“认账”而自动消失。
这中间,科学史家江晓原201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篇文章也被翻了出来。在这篇题为《中国“四大发明”的争议从何而来》的文章中,江晓原谈到,一项发明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需要很多细节内容去支撑的。
这表明,讨论“四大发明”,人们不能凌空蹈虚,而是应该建立在细节、证据、传播路线等等具象之上。简单的判断固然容易,但往往会流于情绪与意气,与学术无关。
面对学术问题,一个学生如果只是满足于几条程式化的判断,而不愿与其他人进行平等、深入的讨论,一旦听到、看到与自己固有知识不符的说法就惊为异端,甚至不惜搬运来一些大帽子和大棍子,只能败坏学术讨论的宽松氛围,令人惊惧。
正如江晓原所说,“对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不能不切实际的拔高,但贬得一钱不值也不对,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大发明”究竟是不是伟大的发明?这个问题大可以讨论。大家都可以拿出自己的证据来,并遵循学术的起码规矩,“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诘问也好,驳难也罢,总归应该在学术的场域之中。这样的讨论,也必然会增进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认知。
此事件中,即便郑文峰老师的表述确有不严谨之处,比如从“四大发明”引申出“中国古代没有实质上的创新”这样的判断,显然有失粗疏,但具体如何,仍然可以继续讨论。学生无视学术讨论的基本原则,一味上纲上线,其将私人聊天记录公开在社交平台的做法,也无疑是希望“把事闹大”。这样缜密的心思,实在可怕。而如此播弄是非的做法,已经产生了一些恶劣效果。且不说电子科大对郑老师的停课处理,很多人在朋友圈转发类似信息时均小心翼翼,可见此事已经产生了寒蝉效应。
情形如此,令人遗憾。学术讨论、学术争鸣,本来就应该有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争论可以激烈缠斗,观点可以针锋相对,但都要用事实说话、拿证据说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捍卫你的表达权利。如果动辄就诉诸权力施压,无疑就走到了学术讨论的反面。
好在互联网有记忆,也有辨识的能力。就像侠客岛公号文章说的那样:“正确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同意的找证据证明,反对的找证据反驳,哪里有上纲上线、说老师侮辱‘四大发明’的道理?”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