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委员:需要关注财政收支矛盾

原标题: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委员:需要关注财政收支矛盾

委员刘远坤:从降低贷款利率,以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入手,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姝)23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刘昆作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时谈到: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同比回落6.9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减税降费政策效应、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保持了较快增长,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比6.5%的全年预算增幅高3.4个百分点。

24日,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时,针对如上“收入增幅回落,支出力度不减”,部分委员建议需要关注财政收支平衡问题。

“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加大”

委员尹中卿建议,应更加关注财政收支矛盾。他表示,今年以来,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呈下降态势,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1%,同比回落6.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仅增长0.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9.9%,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预算执行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加大,完成全年预算任务艰巨。最近3年来,中央连续采取减税降费措施,前年8000多亿元,去年13000多亿元,今年人代会确定两万亿元。从长期看,减税降费肯定有利于发展经济,拓展财源、增加税收。但在短期内,减税降费肯定影响财政收入”。

他建议,“希望国务院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在中央一级盘活变现存量资产、清理结转结余资金、上缴特定国有企业利润,必要时可以考虑将中央预算赤字率从2.8%提高到3%左右,多渠道缓解财政收支压力,增加对收支严重困难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转移支付额度,增强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能力。

“需要关注的就是财政收支平衡问题”,委员徐绍史也表示,“现在减收是比较明显的,经济下行、税收本身就会受影响,外贸放缓也会影响关税,减税降费有2万亿,土地出让收入也在下降,再有一个是PPI走低,这些都是财政减收的因素。同时我们又看到财政挖潜空间有限,今年可以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但地方上预算调节基金有的并不多,可以盘活结余结转资金,今年还有一点,可以让国企多上交一部分利润给财政,还有一些地方把一些竞争性领域的优质资产变现增加财政收入,再有是压减三公经费,政府过紧日子”。

他强调,“但我们还要看到,财政支出不减是刚性的,特别是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现在有的地方的县发工资都有困难,所以财政收支平衡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

“要高度重视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问题”,委员朱明春说,“今年以来,财政在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背景下,不出预料,一些大的税收降幅是非常大的,特别像个人所得税、增值税都是大幅下降的,进出口的两税也是大规模下降的,整体上虽然保持了正的增长,而且和年初定的预算执行进度看也是相对合理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确实收的增速大大下来了,同时支出保持了比较强的增长势头,仍然没有降下来。整体上虽然还是收支平衡的,但是从最近几个月到地方调研的情况看,特别是西部和东北两个地区,一些地市级、县级政府明显出现了财政收支困难问题”。

朱明春谈到,“我们最近去一个市调研,它年初的预算是57个亿收入,从1至7月的情况看,全年能到50个亿就不错,也就是说有10%以上的缺口。从我们去的几个点和面上了解的情况看,这还不是个别现象,比较多”。

“探寻在新时代实现财政平衡的新方法”

那么如何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委员邓力平说,“在当前情况下,我们既要继续落实减税降费的政策,同时还要努力做到统筹收支,实际上就是要探寻在新时代实现财政平衡的新方法”。

报告在“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安排”中提到:“扎实做好收支预算管理,开源节流平衡预算”。

“这是在新时代对中国特色财政平衡观的一个新拓展”,邓力平说,“财政就是一收一支,收支就要讲平衡,关键是我们对平衡的把握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实现平衡的方法也是不断创新的,过去我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赤字’是平衡,‘一无内债、二无外债’是平衡,‘三平’是平衡;改革开放初期“四平”也是平衡。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赤字可控’是平衡,‘债务可控能用’是平衡,年度内统筹收支做得好是平衡,执行跨年度平衡预算也是平衡。我注意到今年主要的做法就是‘落实政策’,与‘统筹收支’的有机统一,就是‘减税降费’和‘开源节流’的协调运作”。

邓力平建议,中央财政要在把握全国统筹收支、财政平衡的前提下,同时继续指导好地方对统筹收支、力争平衡的工作,“要指导地方在落实中央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努力做到财政平衡,同时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各地党委的决策,如确有必要则依法适时进行必要的预算调整,确保完成预算确定的税费收入任务,更好发挥财税能动作用”。

“防止产生‘财政悬崖’引发经济失速下行”

“总的来说,1-7月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但是伴随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剧和转型升级的阵痛,当前财政运行中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亟须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委员杜黎明建议,加快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定收入预期,防止产生“财政悬崖”引发经济失速下行。

杜黎明分析说,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看,我国GDP增速缓慢下行,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从新经济整体来看,近3年来其增加值占GDP比重都在15%左右徘徊,但今年上半年首次出现下滑,新旧动能转换仍任重道远。在此宏观大背景下,全国多数省市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增幅下滑明显。随着更大规模减税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减税效应持续显现,有效激发和释放了市场潜力活力;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收入高增长时期形成的支出惯性未改变,加之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叠加,地方‘三保’困难问题逐渐凸现,收支矛盾突出”。

杜黎明表示,“实事求是地说,减税降费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但形成新的财源相对滞后,其带来的财政减收短期是难以弥补的,如不及时压减支出规模、调整支出结构,将影响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同时,如果大幅压减支出规模,又可能造成财政保障水平下降,特别是财政支出规模如果急剧下降,可能导致形成‘财政悬崖’,对经济产生更大冲击,对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财政部门需要高度重视”。

委员熊群力认为,“税收的比例在减,但税收绝对数不应该减”。“财政部向人大常委会的汇报,主要是讲收和支情况,但是没有讲收和支的趋势是什么,怎么解决?提两点建议:第一,税收的比例在减,但税收绝对数不应该减,而应大幅增加。通过减税降费以后,企业的活力、市场的活力增加以后,整个社会财富的创造应该大幅度地提升,所以税收的绝对值应该是越来越大。这个趋势有没有形成,如果没有形成,减税降费就不可持续,这方面的分析应该有。比如说今年减税降费多少?市场的活力会增加哪些?社会的财富会增加多少?这样才能解决财政支出和税收是反向运动、长期发展怎么持续的问题,财政部门和税收部门应该研究,应该让人大看到一个积极的趋势。第二,解决脱实向虚问题。中央已经多次提出,现在最重要的是房地产和金融企业利润过高,两个行业的发展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而且对实体经济负面影响很大。我有一个建议,是否可以适当调增这些方面、这些行业的税收,进一步降低实体企业的税收,促进市场各类经济主体营利能力的平衡、协调,这样一来,或许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将更加趋于合理”。

声音:救活实体经济,需要降低我们的利率

委员刘远坤:从降低贷款利率,以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入手,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谈到,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但是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很短,是3年,而发达国家是8年。我们中小企业死得太快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贷款利率太高、成本太高。

我们在一些地方做过了解,比如说2018年,贷款年利率都在6%以上,一般在8%左右。而我们把老百姓的钱存进去,政府的钱、企业的钱存进去,年利率平均起来充其量不过2%而已。光是银行这个行业,光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上面看,简单地看这两个数,利润是在300%以上。到现在为止,我们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我们降利率,救活实体经济,需要降低我们的利率。

新京报记者王姝

见习编辑李国君校对范锦春

相关阅读: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警方将追究所有违法行为 86名几内亚学生获中国政府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