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海农牧业唱响现代生态主旋律

原标题:青海农牧业唱响现代生态主旋律

青海农牧业唱响现代生态主旋律

祁连山生态牧场的两名工作人员准备为游客收拾帐篷宾馆的房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今年以来,我省农牧业种植业结构持续优化,畜牧业生产大局稳定,冷水鱼养殖迎难而上,农畜产品质价同增,“双增长”势头延续。特别是今年全面启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为全省有计划、有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构建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提供了保障。

目前,在“一优两高”战略布局下,全省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枸杞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品牌得到持续提升,紧扣绿色发展,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青字号”特色农牧业品牌叫响国内外市场。青海农牧业唱响现代生态主旋律,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向历史的新高地。

高原特色青海特点更加浓郁

香气扑鼻的牛羊肉、浓香醇厚的青稞饼干、原生态的三文鱼、粒大饱满的红枸杞……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青洽会期间,我省农牧业成功签约牦牛产业园建设、牦牛乳精深加工、油菜籽加工、中药材种植和枸杞产品开发等高原特色农牧业招商12个项目,签约额达8.5亿元。

来自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安徽、四川、河南、黑龙江、甘肃等10个省市,22家省外企业,32家本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对接,青海特色农畜产品吸引力正在持续升温。

青海地域独特,环境优美,独特的资源孕育了特有的高原农牧业和农畜产品。只有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才是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最大的优势所在。

特别是今年我省启动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通过化肥禁用、农药减量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将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为更深层次打响“青字号”农牧特色品牌,牵引带动我省“三农”工作走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说,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一优两高”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有效载体,是我省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技术和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

如何发挥青海高原绿色、无污染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机畜牧业和冷水养殖,牦牛、青稞、枸杞等产业。近年来,全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实施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色发展的蓝图在青海大地绘就。

上半年,我省组织认定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家,累计达到22家。成功申报泽库县牦牛藏羊产业园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组织开展全省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测工作,14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运行良好。

打造“青字号”品牌已见成效

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枸杞、马铃薯和油菜等特色成为青海优势主导产业,青海三文鱼、有机牛羊肉、柴达木枸杞、海西藜麦、富硒富锗等农畜产品成为市场新宠的今天,是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结果。

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发展战略,构建新型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生产体系,实现生产发展、质量提升、效益优先,用“生态青海、绿色农牧”为“青字号”农畜产品品牌持续注入含金量,关键在行动。

绿色有机产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依法做好全程监管,严防、严管、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建立暗察暗访制度,有效查找问题隐患,是必然的一步。

但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从绿色生态“原料印象”,到市场“品牌印记”,用“绿色发展”打造产品升级,青海还要五指成拳,加快建设质量追溯、品牌保护、循环利用、技术支撑“四个体系”,完善领导、保障、评估、引导“四个机制”,探索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

走进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先进的加工工序一环扣一环,从严格清洗到精挑细选分割,到预煮和分选半成品,再到炒制卤制和烘干风干、晾肉和包装,最后经过高温杀菌和微波杀菌,装袋装箱产品检验入库……每一道程序都一丝不苟、透明清晰。

“坚持品质竞争,坚持百分之百高原牧场牦牛肉,就连调味酱油都选用的是国内知名品牌。”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邵磊认为,“可可西里”品牌从“海南州知名商标”到“青海省著名商标”,再到“中国驰名商标”,品质才是成功的法宝。

“产品是生命线,品牌是第一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始终把品牌战略摆在公司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确立了产品立本、品牌先行的经营思路,牢固树立‘决战在市场、决胜在工厂’的理念,逐步走开了立足青海、面向全国的发展之路。”西北骄集团董事长余根来说。

如今,大通牦牛、湟中燕麦、互助八眉猪、乐都紫皮大蒜、共和青稞、龙羊峡三文鱼、门源小油菜籽、祁连藏羊、柴达木枸杞、乌兰茶卡羊、苏呼欧拉羊、同仁黄果梨、久治牦牛、玛多藏羊等品牌争奇斗艳,依托“拿得出、叫得响”的金字招牌,我省特色农产品正走出省门、国门,销往更加广阔的市场。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介绍,今年我省将全力推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19年度计划落实,重点建设青稞加工线5条、青稞种子繁育基地0.03万公顷、创建青稞品牌2至3个、制定青稞生产加工标准12项,着力拓宽青稞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从田间生产到精深加工的青稞全产业链条,提升青稞产业化发展水平。

绿色农牧业发展势头更浓

进入新时代,市场对优质农畜产品和农牧业环境的需求更加旺盛,而绿色农牧业是注重成本、环境和生态的农牧业。作为我省的基础产业,绿色农牧业必将成为我省农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特色化趋势明显。尤其生态畜牧业成为养殖业变革的主要途径,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稳步推进,冷水养殖成为新的发展亮点。青海三文鱼、有机牛羊肉、柴达木枸杞、海西藜麦、富硒富锗等农畜产品成为市场新宠。

打造“三生”(自然生态得到改善,人民生活得到提高,经济生产得到发展)共赢新格局。绿色农牧业已深入人心,随着市场需求升级、生产技术进步、监管制度完善,有力推动了全省农牧业加快向绿色方向发展。

从三江源二期、退牧还草、祁连山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有序推进,全省通过建设草地围栏、治理黑土滩、防治草原鼠虫害,新建饲草基地,广袤的草原生态退化得到遏制,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统计,全省已采取“一卡通”方式兑现草原补奖资金24.13亿元,聘用草原管护员42778名,300个规模养殖场完成设施设备提升改造,全省化肥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7%,农药储备量减少200吨。青海省农药监管追溯平台在全省2市1州8个县开通使用。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得到不断激发。全省35个县(市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通过省级验收,21个县完成与农业农村部数据汇交。农垦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20家国有农牧场所承担的公检法、基础教育、基本医疗职能全部整体移交地方管理,16家农牧场承办的其它社会职能就近全部移交属地社区。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5个试点县完成改革任务。

目前,全省共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961个,入社牧户达11.5万户,占建设村牧户的72.5%,67.8%的牲畜、66.9%的草场实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东西联动、草畜联动“牧草(粮食)生产—饲草料加工—牲畜养殖—畜粪处理与有机肥生产—牧草(粮食)生产”的草畜联动高效循环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推动了草原传统畜牧业转型发展。(罗连军)

转变方式促进发展

如何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只有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才是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的战略布局,提出要把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作为现阶段着力打好的“四张牌”之一。

实现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取得重大进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推动农牧业效益和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产业强、环境优、可持续的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任务依然艰巨。

坚持调结构,抓特色,大力转变生产方式,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推进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牧业和有机畜牧业;

坚持扩规模,创机制,加快转变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扎实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

坚持强基础,促服务,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促进现代种养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坚持强科技,提素质,全方位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开展“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

坚持保生态,可持续,推进农牧区环境长效治理,大力推动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统筹协调,把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才能走出一条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罗连军)

乡村新风吹进麻吉村

山上郁郁葱葱,鲜花盛开,一条条木栈道纵横交错,将游客引向一处处景观功能区。山下村道整洁,一个个极具特色的农家院正敞开着大门迎接游客的到来。

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互助土族自治县麻吉村的油嘴湾花海农庄火了!今天走进麻吉村眼前是优美的环境,忙碌的村民,还有停满车场的自驾车辆,让这个昔日沉寂的村庄如吹进了新风,成为全省乡村旅游领头羊。

油嘴湾花海农庄的负责人任臣义说,“现在除了老人和孩子,几乎没有闲着的人,村民们有的开农家乐,有的在花海农庄务工,大家收入也越来越高。三年前,没人想过村子背后的那片荒山还能有这么大用处,没人想过自己还能当老板在家门口赚钱。”

“我琢磨,村子里的那片荒山要是能打造成花海农庄该多好,传统的土族文化拿出来‘秀一秀’也不错,婶子们做点拿手的农家饭招待客人该多好。”

在外打拼多年的任臣义,干的都是和文化旅游相关的事情。见识的越多,越觉得农村真是一片值得开发的宝地。三年过去,昔日任臣义脑海中规划的蓝图渐渐变成了现实。

沿着山路向上。原先的泥巴路已经全部改造成了水泥路,路两旁设置了一些小的摊位,村里的贫困群众可以申请在此做一些小本生意,销售一些自家种植的蔬菜、手工制作的粉条等特色产品。

任卿友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从开园就在这里卖饮料,游客多时,一天能挣到200多元,虽然钱不多,但足够补贴家用了。

“城里人来了,除了玩,还要吃。”花海开始建设初期,任臣义就琢磨着如何解决游客的吃饭问题,做到山上游花海,山下品农味。在他的苦口婆心下,最后只说服3家,支起锅灶开门迎客。

“当时听了臣义的话,真是听对了。”郭守琴高兴地说,“2017年7月,花海一开园,农家乐就来了客人。经营不到3个月,净赚了5万元。”于是,2018年郭守琴把农家乐的规模扩大了一倍,又聘请了服务员,3个月时间净挣了8万元。

如今,麻吉村油嘴湾花海农庄已经建成了集花卉观赏、农事体验、古窑洞文化体验、徒步健身、特色小吃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庄,村里的农家乐已经从当初的3家发展到了20多家。

村委会主任任大武说,花海农庄的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了村里人增收的大产业,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0元,其中10%就来自于花海农庄。

打造花海农庄,最初的设想就是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任臣义告诉记者,今年开园至今接待游客已经超过7万人,花海带动了村里115户农户入股经营,2018年分红达到30万元。

登高远眺,麻吉村掩映在花红柳绿中。有产业大家富,有环境住得美,有人才留得住,有问题不出村……乡村新风已吹到麻吉村的每一个角落。(罗连军郜晋亮)

相关阅读:
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 ——访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 坚决完成“两个确保”百日大行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