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城市高教实力榜:京沪汉宁西居前五 北方名校南下

原标题:城市高教实力榜:“京沪汉宁西”居前五,深圳是北方高校南下首选

人才是城市竞争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多、高等教育实力强的城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优势愈发明显。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全国主要城市的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数量、高校数量等数据后发现,直辖市、大区中心城市的高教实力位居前列,尤其是京沪汉宁西,稳居前五。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南北经济发展特点的差异,很多北方名校也在南下,设立新校区,更进一步贴近就业和科研成果转化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地统计公报的口径差异,部分城市的在校生数据没有具体区分本专科和研究生,个别重点城市因数据不足没有纳入统计。

学生数量不代表高教实力

被统计城市中,广州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首位。2018年广州市统计公报显示,当年的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32.36万人,在校生108.64万人,毕业生29.04万人。

郑州位居第二,同期全市普通本专科院校61所,招生32.9万人,比上年增长12.6%;在校学生99.3万人,增长6.2%。除此之外,武汉和成都的在校本专科生数量也都超过了90万人,分别是96.9万人和91.3万人。

城市高教实力榜:京沪汉宁西居前五 北方名校南下

但衡量一个地方的高教实力,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研究生招生点越多、在校研究生数量越多的地方,高教科研实力往往越高。因此,广州和郑州虽然在校本专科生数量位居前两名,但若论高教综合实力,与第一阵营还有一定差距。

从在校研究生数量来看,广州位居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和西安之后,排第六位,这也基本符合广州的高教实力,因为广州的在校生中,高职大专占比非常大。

教育专家、中山大学教授冯增俊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广州乃至广东的高职大专院校占比较高,由于比较贴近就业市场,就业率比较高,但在高端科研方面,只有中山大学等少数学校突出一些。

他说,广东原来处于海防前线,高校的底子比较薄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虽然经济崛起了,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仍不够。近年来,广东正在积极补足这方面短板。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郑州。尽管在校大学生数量多,但郑州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仅为3.02万人,在被统计城市中位居第20位,排在兰州、南昌等城市之后。这是因为,作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高考人数虽然全国最多,但整个河南只有郑州大学这一所211大学,河南的一本大学录取率也是全国最低的,大量的考生只能选择上高职大专院校。因此,郑州乃至河南的高教实力十分薄弱。

城市高教实力榜:京沪汉宁西居前五 北方名校南下

与广州、郑州相反,北京和上海虽然在校本专科生数量都只有50多万人,但两市在校研究生数量分别达到了38.6万人和15.85万人,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这也说明,京沪的好大学居多,高职大专生占比较少,整体高教实力十分雄厚。

比如,从211大学的数量来看,北京达到26所,在全国遥遥领先;上海达到10所,稳居第二。

京沪之后,武汉和南京不分伯仲,两市2018年的在校研究生数量分别为13.8万人和13万人。

从大学构成来看,两市的名校组合也十分相似。武汉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大这样的“文理CP”组合,还有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大、华中师大这些重点高校。而作为华东大区中,上海之外的另外一个高校重镇,南京也拥有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这样的“文理CP”,另外还有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大等名校。

西安的高教实力也稳居前五位,同期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了10.41万人。西安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且理工科院校十分突出。

广州、成都和天津位列第六至八位。至于前十中最后两个名额,综合各项数据来看,长沙、重庆、哈尔滨和杭州这四个市差距很小,在校研究生数量都在6.4万人到6.8万人之间;从领军的大学来看,哈尔滨坐拥哈工大,杭州坐拥浙大,这两市的总体实力稍显抢眼一些,可以位居前十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大区的优质高校主要集中在大区中心城市不同,东北大区的名校、重点高校较为均衡地分布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这四个副省级城市。反而是作为大区中心城市的沈阳,总体高教实力并不凸显,甚至不如区域内的其他中心城市。

北方高校纷纷南下

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后,人才和科技实力对一座城市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教实力雄厚的城市正在逐渐焕发新优势。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武汉。凭借雄厚的科教实力,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集聚了烽火通信、华工科技等数十家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城市高教实力榜:京沪汉宁西居前五 北方名校南下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分析,武汉原有的区域分工就比较明显,汉口主要是商业,东湖高新区所在的武昌则是行政和高教为主。近二十年来,武汉的高校规模扩大很多,再加上高教优势资源的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武昌吸引的人才和人口就比较多。

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武汉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1072项,签约总金额371.4亿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754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72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全年“四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超万亿,比上年增长16.1%;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长13.5%。

高教实力强劲的成都和南京同样在科技实力上表现突出。数据显示,同期,成都全市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净增超5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543家,,在副省级城市排名第3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071亿元,同比增长14.5%。

2018年,南京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82家,同比增长70%,总数达3126家;新增科创型企业数量24000家,同比增长17%。

但也有一些高教资源比较雄厚的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尚未充分发挥出相应优势。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对我国南北方发展差异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北方高等院校等知识创新要素集聚程度与南方基本相当,甚至优质院校和科研资源比例更高,具有很好的科研创新要素基础,但企业创新活跃度普遍低于南方,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创新人才“南流”严重。

以哈尔滨为例,其211院校数量、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等在全国能够跻身前十,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学专业位列全球第7位。但由于当地企业创新活力不足,2017年哈工大签约就业毕业生(3648人)中在东北三省工作的比例不足17%,哈工大机器人科研成果大部分在南方地区转化。

哈尔滨科技系统相关负责人曾在去年底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哈尔滨的科技实力很强,但是产业竞争力比较弱。“怎么把雄厚的科技实力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我们最大的短板。”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说,北方的科教资源并不弱于南方,甚至比南方还有优势,但关键是在企业引领、市场引领方面有差距,因此在创新活力方面存在不足。

除了努力将成果就地转化外,北方高校也在积极到南方城市创办校区。这其中,最缺大学的一线城市深圳,成为北方高校南下的首选。近年来,深圳已经吸引了北大、哈工大等一大批名校在当地设立校区。以哈工大为例,目前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录取分数已经超过了哈尔滨本部,深圳的城市平台效应十分凸显。

据深圳当地媒体去年中旬的报道,深圳计划未来10年投入1500亿元,集中资源办更多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在校生超过25万人,成为高等教育强市之一。

同样的例子还有不少,7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东北大学与顺德区人民政府签署三方共建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协议,将在顺德博智林机器人谷建设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今年将招收第一届研究生,今后在读研究生总规模将达到2000人左右;近日,天津大学福州校区(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获长乐区发改委批复。作为福州第一所985大学,项目一期最快将于2022年2月建成。

责任编辑:吴金明

相关阅读:
蔚来否认回归科创板传闻 一条短信20元? 签证中心任性收费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