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8人放弃清北”涉虚假宣传,背后仍是“清北情结”

原标题:“8人放弃清北”涉虚假宣传,背后仍是“清北情结”

就目前看,“8人放弃清北”大概率是校方的自我宣传动作,这些学生“放弃”清北,不是可选而不选,而是没得选。

▲北大回应8名学生放弃清北:仅过医学部线无录取承诺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这几天,清华北大的新生已经开始报到了。就在这个当口儿,来自安徽亳州的一条消息震惊网友:当地媒体称,亳州第一中学有8名考生分数超过了清华北大录取线,但都放弃报考清华北大。

但这条消息很快遭到质疑。清华大学招生办表示,这8人当中的张金宇同学,并未获得清华大学相关专业的录取承诺;被报道获得加分的袁梓淇,也并未出现在清华大学公示的加分考生名单里。而除张同学外,其余七名同学均未达到录取分数线。

而据北大方面的最新回应称,北大本部在安徽的一本录取分数线是687分,按此分数线,亳州一中八人没有一人能够达线。

通过清华、北大的回应,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亳州一中宣传的八人放弃清华北大的言论,只是言过其实的宣传。

“8人放弃清北”涉虚假宣传,背后仍是“清北情结”

▲清华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现场。图片来源:新京报

一、拿破除“清北情结”来自我营销并不妥当

就目前看,“8人放弃清北”大概率是校方的自我宣传动作,这些学生“放弃”清北,不是可选而不选,而是没得选。

明明是分数不够上清北,偏要说出“我不稀罕”,这样的“贴金”做法,显然跟学校说的“不能绑架学生填志愿”中呈现的“不唯清华北大是尊”倾向相悖,也恰恰反映出“清北情结”依旧在作祟——嘴上说不要,心理却很酸。

这让很多人为之失望:此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就是源于多名学生集体为了专业爱好而放弃清北的做法,契合了公众对破除“清北为尊”的期许。可从事实看,这样的判断恐怕站不住脚。

到头来,涉事学校拿破除“清北情结”来自我营销的做法被打脸,只能是让公众被撩起的期待又回到现实。

“8人放弃清北”涉虚假宣传,背后仍是“清北情结”

▲高考“励志标语”。资料图

二、人们希望看到更多学霸“不唯Top2是从”的选择

每年高考后,都有这样一种现象:某某学校发出喜报,用按耐不住的措辞和显眼的感叹号,通报本校有多少学生考入了清华北大。

可以说,高考战场上有两种“清北情结”,一种来自考生,一种来自地方中学。在这种情结中,名校也可以分为两种:清华北大,其他名校。

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上清华北大,不仅成了一些考生的心结,也成了一些中学造政绩的重要指标。前些年,我们就见过不少高分复读的考生,只为圆一个所谓的“清北梦”。

而一些学校做得就更加赤裸了:通过重金“收购”高分复读生,来完成学校的“清北数据”。早在2008年,媒体就曾报道,湖北当地有学校明码标价,过重点线的复读生,发放2400元以上奖学金;若考上清华、北大,学校再奖励5万元。

如此“清北情结”,不仅浪费的是考生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教育资源,以及对应届考生的不公平。

正因如此,人们希望看到更多学霸“不唯Top2名校是从”的选择,能够更多地追随自己的心愿——就像热播剧中的《小欢喜》中的学霸乔英子,因自己是航天控,所以心心念念想报考的是南京大学的天文系,而不是父母逼她必须考上的清华北大。

“8人放弃清北”涉虚假宣传,背后仍是“清北情结”

▲《小欢喜》剧照。

这次涉事学校营造的“8人放弃清北”神话,就迎合了许多人的期望,但泡沫终究是泡沫,一戳就破。

三、考生填志愿时更看重“专业兴趣”是好事

这次事件中,确有考生分数刚好过清华录取线。他没有选择“不管专业如何,硬着头皮也要上清北”,而是选择“退一步,‘其他名校+喜欢的专业’也可以”,也算是“志愿理性”。

这些年来,人们填报志愿时,接受的择优顺序是名校>城市>大学(非名校)>专业,也就是最重要的是学校,最后考虑的是专业。能进清北的先进了清北再说,至于学什么、是不是合乎自己兴趣,可能没那么重视。

但这未必是最理性的做法。

2016年,曾有两位北大新生引起了格外关注:邹英杰和王琛琪。邹英杰是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和技术专业退学复读,重新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王琛琪是从北大医学部退学,重新考入北大,准备就读数学或信科专业。二人退学的理由很一致:对此前专业不感兴趣。

他们的做法以往确实会被认为太不可思议,但如今越来越多人抱以理解:学校固然重要,专业是不是对自己胃口,也绝非可以小觑的问题。

对很多学霸来说,一个“马后炮”的教训是:如果最初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抛弃非清华北大不上的念头,而是遵从内心的兴趣,选择其他名校,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会不会就可以避免重来的耽误和浪费呢?

从只重Top2名校到也重视专业适配度,其实也是往重专业能力、轻学历学位的观念迈出一大步。

可以预见,这样的观念越普遍,对高校办学多些“形成特色学科”的取向,也越有导向意义。

当更多学生这样选择,当这样的选择越来越常见,很多高校也会调整思路:在财力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它们没必要一味追求合并扩张的强校路线,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一路狂奔。比起“全而不优”,打造自身的特色学科,或者将自身的特色学科打造成国内顶尖的,这样也能吸引优质生源。

所以说,“8人放弃清北”的神话并不切实,但我们希望,更多学生在“选学校Or选专业”的选择中能“照着兴趣来”,更多高校也能更注重培育特色学科,更好地走出某些观念误区与思维怪圈。

□与归(媒体人)

编辑:狄宣亚实习生:孙小雅校对:吴兴发

相关阅读:
这件事 在习近平心中有多重 不想开学!你也得了“八月黑夜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