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祁连山:彰显青海“三个最大”省情魅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原标题:祁连山:彰显青海“三个最大”省情魅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祁连山:彰显青海“三个最大”省情魅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祁连山下好牧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供图)

连绵的祁连山,横亘在中国西部,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维持河西走廊绿洲稳定、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决定以雪豹保护为切入点,结合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在祁连山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青海省委省政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以保护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为己任,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

2017年3月21日,我省召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前期调研及方案编制工作专题会议,部署开展试点方案编制及相关本底调查工作;5月26日,《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6月26日,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继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又一项“国字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如沐春风般吹向青海大地。

在生态保护中探索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我省将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探索解决跨地区跨部门体制性问题,进而保护祁连山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新青海又将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实现一次“扬眉吐气”的逆袭。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青海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2017年9月试点方案印发后,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成立了由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青海片区实施方案》,严格对照试点方案目标任务,不断优化功能布局,强化制度建设,实施生态工程。各有关地区和单位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强化措施办法,狠抓工作落实,全力以赴完成好各项试点任务。

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科学规划布局,我省深刻把握祁连山重要的生态功能价值,扎实开展国家公园本底资源和数据信息调查,先后5次收集汇总相关数据信息,召开专题会10余次,保障了现地调查和本底资源调查等任务的完成。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推动科学规划布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划院技术人员联合开展现地调查,按时完成了区划落界、现地核查任务,上报了《青海片区落界和功能区划方案》,编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初稿)》。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即将报国务院审批。

在此基础上,还编制完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界桩界碑及标识牌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初稿)》,正在抓紧办理方案审批手续。

并在扎实推进管护能力建设,全面执行管护站巡护信息通报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类巡护设施设备等工作基础上,建立了国家公园综合执法机制,编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综合执法工作方案》,集中开展综合执法检查暨“绿盾”专项行动,省州县三级森林公安联合开展巡护执法专项行动,青甘两省交界区域联防管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建立了执法工作台账,保障了生态安全。

求变求新不断夯实试点基础

2018年11月30日,继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后,我省积极推进省级机构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挂牌,并同步推进省级以下管理机构组建工作,结合州县机构改革工作实际,分别挂“祁连山国家公园天峻县管理分局、德令哈市管理分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县管理分局、祁连县管理分局”牌子。

2019年5月,青海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组建工作座谈会召开,我省起草了《青海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审议稿)》,并上报省政府审议,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

顺利推进体制试点,就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体制试点启动后我省结合祁连山生态管护实际,制定了日常巡护管理、手持巡护终端等工作制度,并及时启动开展国家公园立法工作,现已拟定《祁连山国家公园条例(初稿)》,为国家公园依法保护管理、推动法制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还在祁连山地区严格执行《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与国家公园范围保持高度一致,并全部纳入全省“一张图”。且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调查成果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评估验收,正在落实成果交付工作,着力为国家公园试点提供支撑。

我省还扎实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制定了《青海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试行)》,建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物量账户核算体系,完成账户表等试编工作。且将试点区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作为试点,编制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细则等制度,科学划定自然生态空间。

着力打造生态保护“高地”

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监测到5只雪豹同框画面,同时还监测到罕见的豺、荒漠猫等珍稀、特有野生动物。

在持续开展的野生动物监测工作中,顺利完成了2018年度雪豹监测任务,获取雪豹影像资料957份,多次拍摄到多只雪豹同框,并在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工作中时隔30年后再次记录到“鸟中大熊猫”黑鹳,反映出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向好。

体制试点以来,我省将保障生态安全放在首位,着力打造“生态保护高地”,积极探索建立“村两委+”为基础的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在四县市选取9个试点村,建立保护宣传工作机制,签订《“村两委+”共建共管协议书》,创立生态课堂,逐步健全完善宣传长廊、橱窗等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切实增强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力量。

着力打造“生态文化高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各级管理部门、森林公安部门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广泛借助多渠道,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积极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引进社会力量,完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引导社会大众更加深入全面准确了解祁连山,着力打造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高地”。

同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参与到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来。目前已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所涉四县市10余所学校开展了生态课堂进校园和自然体验活动,并在继续深入完善和推广中逐步建立规范现代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参与,成立了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和相关专业人才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宣传教育推广、生态文化研究展示以及相关平台建设。

由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青海师范大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成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研究中心”于7月24日在青海师范大学揭牌。

体制试点以来,我省着力打造“生态科研高地”,以建立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为目标,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成为青海首个纳入国家林草局第一批50个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的保护地机构,为加快构建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体系以及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搭建了广阔平台。

同时,以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监测评估体系为目标,积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加快实施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管控网络建设工程,油葫芦片区智能化监测管控工程启动实施,布设管控点20处。并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完成了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第一阶段调查任务,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学调查合作,与省气象局合作发布了《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监测公报》。

不断深化省情认识,以祁连山地域、植被等特征“量体裁衣”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我省求变求新,不断彰显“三个最大”省情魅力,走出了一条符合祁连山生态保护和青海绿色发展实际的保护路子。(宋明慧)

相关阅读:
今天香港又有大动作 让这张海报刷屏(图) 年底前!我省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