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海湖:绿意浓浓正当时——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五

原标题:青海湖:绿意浓浓正当时——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五

青海湖:绿意浓浓正当时——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五

万鸟齐翔。(罗连军摄)

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已增长到8.8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34倍;2018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了4563.88平方公里,与2004年同期相比,湖水面积扩大319.38平方公里,达到18年来最大值;

……

青海湖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一优两高”,全面扛起青海湖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当好生态守护神,促进青海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得到有效改善,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加强生态保护能力建设

青海湖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

近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相关院所完成了2019年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野外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共观测记录到水鸟42种3.8万余只,较去年相比水鸟的种群数量增加1.2万余只;在16个普氏原羚监测样区24条观测样线上共记录到普氏原羚3000余只。

近年来,我省深入开展资源调查监测,对鸟岛、海心山等24个主要鸟类栖息地和保护对象进行专项资源调查监测,对鸬鹚岛、海心山及普氏原羚栖息地等38个重点区域定期开展植被监测,全面掌握了鸟类、野生动物种群及植被的分布变化情况,为野生动物保护、植被修复及荒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此项工作基础上,我省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野外调查工作,完成了以繁殖后期水鸟监测、普氏原羚繁殖期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野外调查及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摸底调查工作,并进一步加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繁殖期安全,加强了专项执法检查。

到目前,一组持续向上的数据指标反映出了近年来我省建设、保护青海湖生态的实力。青海湖区域鸟类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189种增加到目前的225种,主要以斑头雁、渔鸥、棕头鸥、鸬鹚四大种群为主,每年有近30万只鸟在这里栖息繁殖;濒危物种普氏原羚数量也由2004年的257只不断实现增加,一次次改写数量“峰值”记录。

在青海湖保护生态将离不开维护水系生态稳定,近年来,我省在青海湖大力推进实施重点项目,先后投入1.05亿元,重点实施了青海湖湿地保护生态效益补偿补助资金项目、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级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及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评估及鸟岛绿藻水华治理项目,有力推动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同时,我省不断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已与中科院建立了“中科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合作开展了青海湖科研基础数据平台、青海湖数字化标本平台、青海湖鸟类迁徙跟踪规律等课题研究,建成了集监控视频系统、网络视频系统、监控视频管理应用系统为一体的监控网络系统,成为全国各自然保护区中建立较早、建设最好的数字化保护区系统,实现了核心区视频监控系统的联网和鸟类集中栖息繁殖地实时远程视频监控,提高了保护区科学化管理水平。

如今,湟鱼洄游已经成为了青海湖的又一道亮丽名片,目前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也是实现了成倍增长,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持续向好的生态平衡系统初步形成。

依法加强保护管理

湿地面积持续累计增加1.35万公顷;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增大21.33公顷,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近年来,我省依法加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把生态“红线”作为规划“底线”,所有发展规划编制都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相符,分类确定水体、大气和噪声环境控制要求。

在建设项目布局、建筑风格、建筑体量等方面,要求与景观环境相协调,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土地利用、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和建筑风格。在建设项目中,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破坏生态行为。

景观设施建筑风格要求体现出生态性要求,建筑体量小型化,建筑材料突出绿色环保。旅游服务设施集中布置,用地控制符合景点游客容量。牧区居民点结合乡村旅游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布局,聚集发展。

持续开展综合整治,我省进一步加大保护区巡查执法力度,组织开展了打击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行为的“绿剑行动”,联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综合整治,对保护区内违法用地、违规建设、私自开展旅游经营等行为进行了整治,依法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进一步加大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近年来我省在环湖周边积极建立社区共管机制,以“参与式有效管理”的思路,聘请环湖周边群众为野生动物保护与监测重点区域的协管员,发挥既是保护区的“保护员”,又是当地群众的“宣传员”作用,带动了周边群众自觉参与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我省还积极开展青海湖水生态治理,自2011年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青海湖水深测量、水质调查和湖泊浅、表层沉积物采集等方面的研究合作,设置观测样点26个。

《2018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8年青海湖流域水质状况为优,流域水资源、森林郁闭度等多项指标呈增长态势。2010年至2018年,青海湖流域水质优良稳定,生态环境趋好。

加大生态环保宣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近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签署《基于青海湖水生态环境评估研究战略合作协议》,将携手共同呵护青海湖的“天生丽质”,让“大、美、净、好”成为青海湖永久的亮丽名片。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带着丰厚的发展“红利”,依托生态做“文章”,在保护中实现与发展双赢,眼之所及,水鸟鱼和谐共生,青海湖是一个生态的湖。

依托良好的生态“底色”,近日“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启动,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还青海湖以宁静、和谐、美丽,生态文明之花将在青海湖畔绚丽绽放。

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共同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共同保护青海湖水—鸟—鱼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印发汉藏文宣传手册、进村入户,近年来,我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认真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讲活动,提高了环湖周边牧民群众自觉守法、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大力度开展生态宣教走进校园,通过科普进校园、“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吸引青少年群体广泛参与到保护青海湖行列中来。并联合团省委等单位开展了“手拉手各族少年儿童争做新时代环保小卫士——青海湖自然课堂观鸟研学活动”。

同时,还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等平台作用,借助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生态保护公益活动,不断传递青海湖生态保护理念。

在一系列工作基础上,我省打造了全国首个鸟类湿地慢直播平台——“鸟岛慢直播”,保护区的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得到极大提升,牢固树立了全社会共同保护青海湖的责任意识。

如今的青海湖,清波粼粼、水草丰美、鸟欢鱼跃,站在湖边,鸟儿们用翅膀击打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清脆的鸟鸣划破了天空的沉寂,湖面上随处可见的鸟类或休憩或觅食,青海湖俨然已成为了鸟儿的天堂,鱼儿的乐园。(宋明慧)

相关阅读:
贵州辣椒产业带动32万贫困人口增收 费志荣在南宁与中国国投高新产业投资公司董事长潘勇一行进行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