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东莞市首个村级个人调解工作室挂牌60天,调解成功率100%

原标题:东莞市首个村级个人调解工作室挂牌60天,调解成功率100%

东莞市首个村级个人调解工作室挂牌60天,调解成功率100%

■受助家属给莫满水调解工作室送来了一面锦旗,感谢他们在谭某工伤赔偿问题上的用心、用情和公正调解

“没想到这么快拿到赔偿,还能拿到这么多赔偿。”前些天,谭某的家属专程来到桥头镇石水口村,给莫满水调解工作室送来了一面锦旗,感谢他们在谭某工伤赔偿问题上的用心、用情和公正调解。

从20多位亲戚家属堵在桥头镇石水口村某企业门口“讨说法”,到多方平静坐下来接受调解,在莫满水团队的数次斡旋下拿出了解决方案。不到10天,这起看似错综复杂的“案子”就得到了多方可以接受的结果。

这面锦旗的背后,被认为是东莞首个村级个人调解工作室——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就地化解矛盾的价值所在。

6月12日揭牌至今,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共受理邻里纠纷、劳动争议纠纷、婚姻家庭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口角纠纷等各类调解案件82宗,调处成功率达100%,被认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可以有效化解基层各类矛盾纠纷,成功实现了矛盾不出村、不上交。

在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揭牌运行60天之际,本报记者再访调解团队、纠纷双方、司法部门,力求解码村级个人调解工作室的实践探索,为全市500多个村(社区)弘扬和发展“枫桥经验”提供一种模式借鉴。

“第一道防线”

“工作室揭牌后,村民和村里企业遇到纠纷矛盾,更主动找上门来让我们调解”

本月初,罗先生给一位非因工死亡员工的家属支付了全部赔偿款,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

“这一切,多亏了莫满水调解工作室。”罗先生是桥头镇石水口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今年6月,企业一名员工在出租房里猝死,双方在赔偿金额上产生了纠纷。

“我们跟家属说法,说以往类似案例的判定与赔偿,解释判定工伤死亡的标准和程序。跟企业讲情,死者在这家企业工作了5年,妻子一人带着年幼的孩子,以后生活艰难。经过调解,企业愿意给家属人道主义帮助,还倡议员工捐款,最后家属拿到的钱,比诉求的金额多了8万元。”说起罗先生公司的调解案,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成员温泽旋回忆道。6月12日他们介入调解,5个工作日便达成调解协议。

而6月12日,正是以莫满水个人冠名的调解工作室在石水口综治维稳中心设立的日子,这一宗调解案也是工作室揭牌以来的首宗案件,具有标志性意义。

“工作室揭牌后,村民和村里企业遇到纠纷矛盾,更主动找上门来让我们调解。”在莫满水看来,矛盾就地解决,没有上访闹事,没有对簿公堂,纠纷双方都满意,这就是调解工作室成立的初衷。

“如果村里或社区没有‘调解’第一道防线,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容易激化,群众不是诉诸法庭对簿公堂,就是到政府、信访办上访。”东莞市司法局桥头分局副所长朱文汉告诉记者,莫满水在石水口村从事基层调解工作13年,有经验、有口碑。莫满水调解工作室的成立,将通过推进人民调解员队伍专职化建设,更好打造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第一时间发现、受理、化解矛盾纠纷,及时为群众解难,实现矛盾就地解决,不出村、不上交。

村里人管村里事

调解团队成员都是本村人,在这些纠纷调解中有优势

是否能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矛盾不出村、不上交,关键还在于是否能主动发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

莫满水分析,村里口角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多,纠纷看似小,如不及时介入处理,容易激化演变,但这些纠纷当事人很少主动找上门调解。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挂牌两个月受理的82宗调解案件中,邻里纠纷11宗、婚姻家庭纠纷6宗、口角纠纷16宗。

为及时发现排查这些矛盾纠纷,莫满水调解工作室与村“智网工程”网格管理员和村委会自聘的户管员共同建立了联动机制。

两周前,村里两位女工发生口角纠纷,开始动手打架,幸好被巡查的网格员及时发现,莫满水调解工作室调解成员莫金明和温泽旋第一时间介入,用了不到1个小时成功调解。

在莫满水看来,村里乡亲邻里间发生口角纠纷、邻里纠纷,不仅涉及法律,更多的是人情世故,有时讲法、讲理讲不通,只能讲情。调解团队成员都是本村人,在这些纠纷调解中有优势。

“比如邻里纠纷,大多因为土地问题,多到村民家坐坐,多到工业区企业巡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般都能协调解决,但如果不及时化解,很容易导致争执升级,甚至出现暴力事件。”莫金明经常调解邻里纠纷,“上个月处理一宗邻里纠纷,兄弟为了祖屋土地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差点打起来,我主动去了他们家3趟,说情说理,兄弟握手言和。”

在莫金明和其他调解工作室调解成员看来,自己也是村里的一员,无论什么纠纷,只要秉持一颗公心去处理,解决合理诉求,为村里乡亲解决问题,就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信任。

“也是村里的一员”,正是这简单朴实的想法和观念,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在石水口村创新实践了“身边人管身边事”的“枫桥经验”,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让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受益者、参与者、评判者,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矛盾不上交的学问

充足和专业化的调解力量,科学的调解机制发挥了作用

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了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就地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价值——

从6月12日至8月11日,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共受理调解案件82宗,成功调处82宗,达成口头协议76宗,签订协议书6宗,调处成功率达100%,调解涉及金额约160万元。

“调解效率的确比以前高。”莫满水说,工作室成立以后,调解工作室从1个增加到3个,专职调解团队从2人增加到包括驻村律师、市人大代表、材料员等在内的8人,建立了科学的调解研判机制。

充足和专业化的调解力量、科学的调解机制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了谭某工伤死亡赔偿案的调解中。

时间回到7月2日,莫满水接到企业求助电话,听说谭某家属堵在厂门口,马上和两位团队调解成员赶往现场,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家属的诉求。原来,谭某前一天在企业一装修项目中操作机器过程中意外死亡,赔偿涉及企业、建材装修公司和机器供应商三方,错综复杂,家属情绪激动。

在稳定家属方情绪获得信任、劝导企业为家属安排食宿后,莫满水和团队成员开始分工合作介入赔偿调解,从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跟家属解释工伤和赔付程序,到调大数据库案例参考赔偿方案,咨询桥头镇专业律师研判赔偿金额,再到多次和三方企业负责人、律师协商赔偿金额分配,莫满水和团队成员经过近10天加班加点的耐心调解,最终达成了让多方都满意的赔偿协议。

“不敢相信,工伤死亡赔偿问题,在村里就协调解决了,从介入协调到敲定赔偿金额,只用了3天,没想到一个村级调解工作室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律师覃燕是谭某工伤死亡赔偿案的委托代理人,说起莫满水调解工作室,频频点赞,“达成调解协议用了不到10天时间,我和家属都没想到这么快。”

这种迅速就地调解矛盾纠纷的效率还体现在多个调解案件中,如口角纠纷半天可成功调解,劳动争议纠纷1-2天内可协调解决,案件涉及多方赔偿复杂的死亡纠纷3-10天协调解决,高效率保障了纠纷矛盾就地化解。

矛盾不出村的探索

桥头将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下沉到基层人民调解中,使调解工作室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调解工作团队

“实现矛盾不出村,节约司法资源,提高了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朱文汉这样评价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挂牌两个月来的成效。

因受委托代理谭某工伤死亡赔偿案,与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打过交道的覃燕表示,莫满水调解工作室真正实现了矛盾不出村,下为百姓解难,上为政府分忧,这一人民调解模式值得推广。

莫满水调解工作室的实践成效充分证明,作为当前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模式,人民调解自治性强、效率高,处理各类纠纷方便快捷灵活,化解纠纷数量大,构筑起解纷的“第一道防线”,为政府节约司法资源,化解社会矛盾,为群众节约诉讼成本,获得群众的欢迎,政府的肯定。

在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挂牌当天,市司法局副调研员黄文胜提到,希望调解工作室加强各类调解衔接联动,在矛盾纠纷“关键点、困难点、着力点、风险点”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虹吸效应和蝴蝶效应,将调解室打造成“解纷中心、培训基地、治理样板”,切实在基层共建共治共享中发挥“孵化器、突击队和催化剂及润滑剂”的作用。

莫满水告诉记者,两个月来,工作室不仅调解了82宗矛盾纠纷,还承担了桥头镇16个村居调解员轮训工作任务,未来将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推进人民调解员队伍专职化建设,在与网格员联动的同时,还将与镇妇联、城建、劳动和人社、信访等多个部门建立联系,介入更多纠纷调解中,构建多方联动的基层人民调解模式。

在相关专家看来,个人调解工作室这条人民调解之路能走多远,还应更多考虑调解机制建设保障、专业调解队伍建设、调解员积极性的调动。

对此,朱文汉表示,桥头镇司法分局一直积极将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打造成“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调解工作品牌,协调各类资源,提升莫满水调解工作室的专业程度、调动调解员的积极性,如全镇村(社区)法律顾问分别对调解室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法律知识授课,组织调解工作室人员到桥头法庭旁听庭审,镇司法分局派出骨干人员在调解工作室进驻指导。为提升调解员积极性,桥头将个人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纳入桥头镇“以案定补”的人员范围,对调解员调解成功符合要求的每宗案件给予200—1500元补贴。

接下来,桥头将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下沉到基层人民调解中,延伸社会治理触角,推动退休政法干警、社工、律师、政协委员等社会专业人士及基层德高望重的人士加入到莫满水调解工作室,使调解工作室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调解工作团队。总结调解工作室建设经验,推动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做法,在成熟的村(社区)、专业领域培育个人调解工作室,构建基层社会“大治理”格局。

有观察人士分析,村级个人调解工作室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经验,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同样要推动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正面能量在网上聚合,努力使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单纯部门监管向社会协同转变。

记者邓文燕通讯员邵锦烺/文

桥头供图

相关阅读:
“扫黑除恶有力度,百姓就有安全感” 落实"一号检察建议" 无锡新吴:发出首份"从业禁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