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入贯彻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④|东莞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原标题:深入贯彻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④|东莞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深入贯彻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④|东莞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散裂中子源记者郑琳东摄

在国际欧亚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一地两院”正式落户东莞的基础上,7月23日,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首届院士论坛活动。这是东莞进一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也是探索科技创新资源合作新途径的重要举措。

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运营;依托32家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了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400家;高企数量从2015年的951家增至2018年的5790家,在多个新兴产业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围绕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我市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重大科学装置取得突破

“散裂中子源已圆满完成前两轮运行,共完成用户课题101个。”记者近日走访散裂中子源,在靶站谱仪大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副主任金大鹏告诉记者,目前散裂中子源已完成多篇用户实验成果论文。

散裂中子源目前已结束第二轮开放运行,但谱仪大厅里仍十分热闹,工作人员正在检修设备。金大鹏介绍,散裂中子源将在3台谱仪的基础上,建设更多的谱仪,加速器的打靶功率也将在年内提升至80kW。据专家预测,散裂中子源第三轮开放运行申报的课题数量会有较大的增幅,审核通过的课题数量也会有所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与散裂中子源形成互补的南方光源项目也正谋划推进,已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启动了预研及平台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项目已经动工,明年6月建筑主体结构将完成;中子科学城成功上升为省级发展平台,目前已初步完成发展规划,力争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积极参与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随着大科学装置的入驻及建设,中子科学城区域的人才聚集效应也越发显现,正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吸引了陈和生院士、王恩哥院士、汪卫华院士、赵忠贤院士等多名顶尖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并培养出约400人的中子应用、谱仪设计等方面的顶尖人才。

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

“公司自成立以来,得到了云计算中心很多院士专家的技术支持。”日前,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云科技”)相关负责人邹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云科技是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孵化的企业之一,去年总营业收入已达到1.3亿元。中科智城、中科遥感、申海数据……在云计算中心,一个走廊两边墙上满满都是IT企业LOGO。这些都是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正在孵化的企业。

“截至目前,中科云智共孵化企业336家。”中科云智孵化器园区运营总监张真告诉记者,在自主创新方面,目前,云计算中心已经自主研发出云操作系统、北斗云、智慧农业云、智能交通云、智慧社区、智慧路灯等二十几个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产品和系统,在全国50多个城市推广应用。

“东莞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出台了许多新型研发机构的扶持政策。”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主任季统凯告诉记者,我市积极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承担国家、省级以上科技项目,对承担的项目科研成果落地在东莞给予一系列配套支持,对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项目承担和产业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云计算中心只是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2018年,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不错的效果。”市科技局政策法规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依托32家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了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分支机构以及11个省级检验站,建设了松湖华科等国家级孵化器和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400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彰显

“上个月公司已拿到生产许可证,这台彩超设备即将批量生产。”7月底,在广东睿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超科技”)研发中心,公司总经理武剑辉递给记者一个彩超设备医疗器械的注册证。在一台足有一人高的彩超设备前,他把彩超探头贴近脖子,显示屏上就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红色血管。

在东莞,像睿超科技这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在少数。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2018年我市共有2637家企业评价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总量达5790家,位居全省第三。

为增强企业活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2018年8月,我市出台了《东莞市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优化财政支持方式、给予高企规模晋级奖励等新措施,引导高企壮大规模和提升效益。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702亿元,同比增长8.81%。机器人、锂电池、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增长,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或“隐形冠军”,形成了一批创新型企业集群。

接下来,我市将重点遴选不超过100家创新型企业、500家瞪羚企业,给予一系列扶持面广、扶持力度大的政策,力争通过三年培育推动突破一批国家、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技术,进一步推动企业树标提质,努力争取承担更多国家、省重点研发资助项目。

声音

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天梁:

促重点领域研发,解决“卡脖子”难题

目前,我国在很多高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科技型企业也急需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组织实施一批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将支撑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我市将重点领域研发项目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将不断深化项目管理改革,促进项目与产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

今年,市科技局对市级重大科技项目体系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统称为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将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与十大产业,每年计划投入约1亿元,每年组织立项5~10项,集中攻关科技型企业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等卡脖子技术问题,补强重点领域短板,支撑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全会报告摘要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全力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大力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从更高层次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记者杨圣沛

相关阅读:
强迫小区住户到"食堂"就餐 逼人吃饭的恶势力团伙被判刑 司法责任如何落在平时?"综合业绩智慧评价系统"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