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碗面”脱贫一方人
新华社西宁8月9日电题:“一碗面”脱贫一方人
新华社记者骆晓飞
10多年前,青海省海东市喇家遗址考古发掘中,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面世,印证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饮食文化。如今,凭借“一碗面”,十几万海东人走出大山、融入城市,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借助“拉面经济”踏上全面实现小康的康庄大道。
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海东市总人口超过170万,由于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6个区县中有5个为国定贫困县、1个为省定贫困县。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深入调查研究贫困状况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能人带头到全国各地开拉面馆,带动当地群众逐步走上了一条亲帮亲、邻帮邻的“拉面经济”发展之路。
50岁出头的马维林是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山根村村民,也是村里最早外出发展“拉面经济”的领头人。经过20多年的打拼,如今他和亲戚朋友在长沙开了7家拉面连锁店,他自己在西宁和长沙都买了房。
“山根村现在90%以上的人家都在外开拉面馆或者在拉面店务工,依靠一碗拉面,整个村子都已经脱了贫,而且,近10年来村里出了21个大学生。”马维林说。
“循化县共10多万人,超过三分之一的人靠拉面脱贫致富。”循化县县长韩兴斌介绍,目前,撒拉族群众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的餐饮实体店有7500多家,转移农村劳动力4.65万人,去年实现劳务收入4.5亿元。
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窑洞村村民马青云在外出经营拉面店淘到“第一桶金”后,于两年前回乡创业。他告诉记者,“拉面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群众的贫困面貌,而且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下一代人。
“进城从事拉面经营的农民正在逐步融入城市,脑子变活了,思想解放了,法制观念强了,诚实守信意识浓了,重视孩子的教育了,越来越适应市场竞争。”马青云说。尤其是随着下一代人已经成为“拉面经济”主力军,现在的拉面产业已然和前些年完全不一样了。
与父辈们不同,在城市中生活和成长起来的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做好一碗面,而是把跟拉面能沾上边的行业都干好,让拉面产业由“小而散”向“大而精”转变。他们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商延长拉面产业链,引入大数据管理技术开拓市场和推介品牌。
上海姌碧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福龙是“80后”,他从化隆老家出来后在拉面店从跑堂干起,现在已经在上海开起了4家拉面连锁店,而且用现代物流理念建立起了面粉、调料、牛肉、蔬菜等食材的配送产业链,吸纳了近30个人就业。
化隆县搭建的中国拉面网电商平台注册企业和个人会员达6.5万人,依托网站建设的电商服务中心覆盖包括42个贫困村在内的全部乡镇;循化县开发的拉面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全国各地拉面店食材、卫生、经营状况的在线实施监测。
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以拉面和餐饮业为龙头推动创业和就业,化隆县从事“拉面经济”的群众近年来稳定在10万人左右,目前,化隆农民纯收入的53%来自拉面餐饮行业或拉面相关产业链。
“海东市拉面店遍及国内270多个大中城市和国外10多个国家地区,有2.72万家拉面企业,17万余人从事这一产业,拉面产业年营业额达到200亿元。”海东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调研员马金星说,拉面产业已成为海东市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依靠“一碗面”,广大群众“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拓了路子”。
截至目前,海东市有7.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通过从事拉面产业实现了稳定就业,占该市脱贫人口总数的37%,从事拉面产业的贫困劳动力人均年收入达到3.7万,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