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400多名上医人的西迁故事

原标题:400多名上医人的西迁故事

400多名上医人的西迁故事

 1956年10月27日,庆祝重庆医学院成立暨首届开学典礼大会。(重庆医科大学供图)

礼堂前方,悬挂着“庆祝重庆医学院成立暨首届开学典礼大会”的横幅;台下,是434名重庆医学院(现名重庆医科大学)的首届学生。

这是1956年10月27日,重庆医科大学举办首届开学典礼,从此,一所新型医学院在大西南诞生。为了创办这所学校,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上医”)的400多名人员“西迁”重庆,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8月5日,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杨现洲向“我和我的大学”重庆大学生纪实影像展组委会展示了当年那些珍贵的照片。

早年会议纪要记录办校思路

建于1927年的上医,是中国当时唯一的国立医学院。抗战爆发后,上医曾先后内迁至昆明白龙潭、重庆歌乐山办学,1946年迁回上海。

1955年初,为支援大西南建设,遵照中央政治局关于沿海工厂学校内迁的指示,上医拟迁重庆。

“4月26日,重庆市人民委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重医建院问题。”杨现洲翻出当年的会议记录等老照片介绍,当时的《研究重庆医学院建校问题的会议记录》记载如下:“中央决定上海第一医学院搬来重庆,在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医学院的规模将容纳四千二百名学生。”“须设置二千一百张病床,除重庆原有病床一千多供学生实习,需要再建一千张病床的医院,还有工农速成中学、护士学校、劳动保健研究所等附属机构。”“学院位置确定在大坪和杨家坪之间的袁家岗。”……

用“母鸡下蛋”的分迁方案在重庆建院

考虑到上医全部迁往重庆将失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也将失去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附属医院的重要支撑,在广泛听取意见后,上医党委提出了“母鸡下蛋”的办法:即上医留在上海继续发展,同时担负起筹建重庆医学院的任务,这样“分迁”的方案更为合理。

1955年10月,中央任命上医党委书记兼院长陈同生兼任重庆医学院首任院长。同年11月5日,中央同意“抽调上海第一医学院部分力量在重庆建院”的方案。

“重医的筹建得到上医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全力支持。”杨现洲说,在重医基建工作进行的同时,上医成立了重医师资配备委员会,研究师资配备的原则、方案和思想动员等问题,“1956年初,上医即公布第一批派往重医的人员名单,共计99人。”

资料显示,1955年4月至1960年7月,上医向重医派遣人员的工作历时6年,共调派教师、医师、教辅医技和护理等各类人才400多名,其中有30多位著名专家教授,还有一大批在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他们不仅是重医的创校功臣,也是西部医学事业的开拓者

“这其中离不开这位重要人物——钱惪。”杨现洲指着一张上医教师前往重庆时的合影照片说,当时卫生部提出上医选派一名院领导到重医担任副院长,陈同生就想到了上医副院长、著名传染病学家钱惪。时年52岁的钱惪毫不含糊,一口答应。

正是在钱惪的影响、动员下,上医一大批教师前往重庆。复旦大学2007年出版的《回首老上医》中,记载了当时钱惪动员李宗明、毕婵琴、陈曼丽等人支援重庆的场景。李宗明曾回忆,钱惪找到他问:“你去不去重庆?”李宗明想也没有想就回答:“你要我去我就去。”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时任上医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外科学专家左景鉴教授,受命筹建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上医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石美森副教授调任重庆医学院儿科系主任……“正因为他们,重医附一院和附属儿童医院等陆续建立起来,他们不仅是重医的创校功臣,也是西部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者。”杨现洲感慨地说。

1985年,重庆医学院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我和我的大学”重庆大学生纪实影像展由市教委指导,重庆日报、重庆市摄影家协会、重庆市新闻摄影学会、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单位主办。投稿信箱为cqcsdpe@vip.163.com,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投稿,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相关阅读:
新官要敢于理旧账 渝申集装箱直达快线开通两月实现“天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