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巴山三侠”与民工夜校

原标题:“巴山三侠”与民工夜校

“巴山三侠”与民工夜校

夜校课堂上,工友们一起在工地照片中“找茬”,讨论工地施工的安全做法。记者罗芸摄

重庆城口巴山11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位于城口县巴山镇一座大山半山腰。入夜后站在这里,依稀可以看到灯火通明的巴山场镇。

7月5日晚8点,输变电站工程项目旁的白色活动板房内,一场特殊的“课堂”又开课了!

授课的,是3个“小年轻”,听课的,是工地上的工人。

“小年轻”领导“老资格”

去年11月在巴山镇开工的这个变电站建设项目,管理层平均年龄只有27岁,蒋丰年、许志凯、吴杰三个“90后”第一次在项目上分别任项目经理、项目总工、项目安全员。三人组建的微信群,群名也充满了年轻人的豪气:“巴山三侠”。

而施工队员大部分来自河南,平均年龄50岁,其中资历老的,做工程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

年轻的管理人员,如何管理好这个年纪大、经验丰富的队伍?如何缩小年龄带来的“鸿沟”?

此前,3个年轻人虽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独挑大梁还是头一遭。在大巴山深处,交通、信息皆不便,三人不得不开辟“试验田”,在完成管理目标的同时,寻找与前辈不一样的管理方式。

“项目质量、进度、安全是‘铁三角’,缺一不可。”长着一张娃娃脸的蒋丰年,带着一股浓浓的书卷味。他说,这些内容,必须时常开会组织施工人员学习。

刚到工地上时,“三侠”每次开会都采取常规方式对工人们千叮万嘱,可会场上,抽烟的、打哈欠的、说话的、看手机的,花样不断,根本没人在意。

这3个年轻人开始反思——学习既重要又必须,换种方式去学习是否会更好?

照本宣科变“找茬”游戏

今年,安全员吴杰做出了尝试:把安全教育变成“找茬”游戏。他在工作间隙,拿着手机“随手拍”,晚上“夜校”开课时,照片就变成了“教材”。

7月5日这天晚上的课堂,程序与以往一样: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对工程中的施工和安全知识进行总结。但这堂课又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

吴杰把工地上最容易犯错的照片整理出来。

“大家来看看,这张照片藏着什么问题?”吴杰展示在投影仪上的照片上,只有一个黄色的插头。

“没有接电缘盘,缺乏保护,可能有漏电的隐患。”班组长李宝剑抢答。

答案和理由正确,吴杰和工友们都笑了。

接下来的一张照片上,一位工友斜戴着安全帽、穿着短袖便装从工地上走过。

“安全帽没戴好,露胳膊露腿儿,在工地上容易受伤。”铲车司机王永才看到照片,立马严肃起来,“在工地必须穿长袖长裤工作服,才能保安全。”

“满分!”蒋丰年笑着为王永才点赞。

在欢笑声中,大家争相“抢答”,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处处都有“教科书”

“我挺喜欢这些小娃们的。”工友木工班班组长叶红海说起三个“小年轻”,一脸的慈爱,“他们总能想些花样出来,不死板。”

工程完成离开前,老叶将工地大门沿途的漫画墙拍下来——这漫画墙,也是“巴山三侠”的创意,每一格漫画,都表现了一个与工程相关的场景片断。老叶最喜欢的一幅,画的是工友抱着全家福的照片,安然入梦,旁边还配着“三侠”自创的打油诗:“打工赚钱为养家,父母妻儿心头挂。平平安安一个人,幸福美满一家人。”

老叶说,这幅画很暖心:前两句是他远离家乡来到秦巴山深处的目的,而后两句则写出了自己的愿望,“三个娃虽然年轻,但是很懂人心。”

此外,“巴山三侠”还做出了大量的人形提示版,提醒工友要注意施工质量、遵守施工规范、确保施工安全。

“这里虽然离城远,但精神生活丰富。”李宝剑说,“以前工人下了班就和管理人员没交流,可现在,大家都是‘老铁’。”

“这个项目现场的安全文化非常接地气,实现了与民工兄弟情感的相通。”曾到现场体验过“夜校”、看过宣传漫画的城口县供电公司党委副书记何格说。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决支持香港警方严正执法制止暴力 人民日报钟声:国际规则不容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