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里屯试点商家“摆摊”,宽松包容才有繁华“夜市”
“夜”字里藏着一个“人”字,发展夜经济,不仅是道商业命题,也是道人性命题。
▲三里屯“深夜书房”。图/新京报网
这个暑假有点“馋”。美食纪录片“宵夜江湖”和“人生一串2”同时开席,潜伏在黑夜里的人情冷暖、藏在夜宵里的人生况味,像一把“孜然”,激发出了夏日夜晚的独特味道——“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
人们对夜宵的执着热爱,是“夜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侧面。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城市将“夜经济”作为促进消费的切入点,北京作为优先布局者,从延长地铁运行时间到鼓励发展24小时便利店,这段时间政策利好不断。据新京报最新报道,北京三里屯商圈也将迎来全面提升,在“一揽子”的措施当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在太古里、那里花园、通盈中心首批试点商家外摆。
试点商家“摆摊”,重启令人怀念的“夜市”,让夜生活多一些生活氛围和市井气息,这样的转变令人期待。
当然,“摆摊”并不意味着脏乱差的回归。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三里屯外摆摊位将具有国际化特点,以“商业+文娱体验”为中心,支持快闪店、设计师店、体验店在区域内发展,同时不会产生油烟等。
其实,如何发展夜经济,各个城市或许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路径。但基本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夜经济”并非单纯地以灯光点亮不夜城、延长营业时间,也并非完全复刻白天的服务类型,夜经济有自己独特的“调性”。
如果说日常消费更重视秩序、效率、用途、性价比;那么夜间消费释放的是人们在休闲、娱乐、亲子、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是对新鲜感和个性化消费的挖掘和满足。
在快速的工作节奏之外,回归生活的本来面目,寻觅一方轻松有趣的所在,治愈“高压综合征”——“夜”字里藏着一个“人”字,是对人的需求的进一步贴近。发展夜经济,不仅是道商业命题,也是道人性命题。
更通俗地说,夜间消费要强调“接地气、聚人气。也因此,发展夜经济,需要更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多元的服务类型。城市管理者需要做的,不仅是保障安全、维护秩序、疏导交通,还应搭建起更宽松、包容的市场平台,让商家放开拳脚、各显神通,让民众惬意安心、自在消费。
从这个角度看,试点商家“外摆”,无疑是拉近商家和消费者距离、降低夜间消费门槛、提升消费活力的重要一步。在范围、点位、标准确定的前提下,摆摊不会带来“混乱”,反而会进一步释放商家和民众的热情,提升商圈的品质和形象,让夜经济活力与人气兼具。
今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从宏观看,消费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主要引擎;从微观处看,消费也是民众满足美好生活向往的一把钥匙。当“夜经济”越来越注重人文情怀和公共情感,越来越注重商家和消费者平等交互,发展“夜经济”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思凝(媒体人)
编辑孟然校对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