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垃圾分类扮靓秀美乡村

原标题:垃圾分类扮靓秀美乡村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日电(记者安路蒙、王靖)“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尊敬的小庙子村各位父老乡亲,我们要做好垃圾分类……”一大早,村民张玉奎就开着垃圾清运三轮车穿梭在小庙子村,车上的大喇叭声音响亮,循环播放着口号,不时有村民跑出家门投放垃圾。

在城市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背景下,农村地区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小庙子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去年以来,村里下大力气实行垃圾分类,探索从源头分类、分类运输到终端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如今,每天做好垃圾分类,等着垃圾车上门清收,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

走在小庙子村,最大的感受就是干净。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分类垃圾箱,分为可处理类、可腐烂类和可回收类3种垃圾。村里还给每家每户发放了宣传册、3种颜色的垃圾袋,指导村民正确做好源头分类。

“垃圾分类是件好事儿,现在都习惯了,一听见垃圾车的大喇叭声,就出来扔垃圾。”在村口溜达的70岁村民毕雨良说,以前街边破破烂烂的,全是杂草、废瓶子、烂纸壳,现在大变样了,“跟城里没两样,出门心情都好。”

张玉奎是村里的垃圾清洁工,他每天收垃圾时,会对村民分类好坏打分,村民可以通过积分兑换洗洁精、米面等生活用品。“现在大伙儿垃圾分类做得挺好,很有积极性。”张玉奎介绍说,分类清运后的垃圾将分别运往村里的垃圾处理站或填埋场。

在村外的垃圾处理站,无害化低温磁化裂解炉嗡嗡作响。垃圾处理站维护方、顺天(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王成龙介绍说,每天小庙子村大约产生3立方米到4立方米生活垃圾,其中大部分为可处理类垃圾,裂解炉可实现200:1的比例处理垃圾,大量垃圾投入炉中,经过加工,只会产生一小堆陶瓷灰。

“村里的可回收垃圾卖了钱,可腐烂垃圾量很少,大都喂牲畜了,可处理类垃圾最终变成了陶瓷灰,还能撒在树底下作肥料。”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告诉记者,小庙子村的生活垃圾正逐渐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目标。

实际上,自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来,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探索适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条件的地区推行了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正值盛夏,小庙子村绿意盎然,乡间小道平坦干净,红瓦白墙的民居鳞次栉比,处处都干净整洁有序,农闲的村民们围坐在广场上聊天,构成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面。

相关阅读:
万人回迁社区的“和美之道” 无人机飞手:为智慧城市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