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体书店不可“缺席”大学,“校均一所”需破解哪些难题?
摘要: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
随着互联网阅读时代的来临,校园实体书店的发展不容乐观。最近,北大校园内的汉学书店、博雅书店、野草书店纷纷搬离,复旦大学周边的庆云书店等停业休息……在大学开实体书店,似乎越来越难。
为解决这一难题,7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
浙江大学出版社副编审葛玉丹说:“我在浙大西溪校区已待了近二十年,其周边的书店变迁,真的还是蛮令人感慨的。”她回忆学生时代时,前门有杭州三联,后门有书林、枫林晚,再往前些,还有南华旧书店和晓风书屋。开始工作后,慢慢地杭州三联、书林、南华都逐渐找不见了,枫林晚也搬远了。
“我自己去书店的频率已大不如前了”,葛玉丹说,“但这并不代表我不买书了,其实相对而言,我还是现在买书多些,基本每月都会买一次,但都是平日里积累下的书单,然后在网上购买了。”
葛玉丹认为,高校校园实体书店要注重特色定位问题,主要的读者群必然是在校师生。如何找准各自校园师生的需求点,集聚读者群,这应该是书店能否长期维持生机的重要因素。
正如《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鼓励校园实体书店针对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师生实际需求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专业、特色服务,做精做大细分市场。并支持有条件的校园实体书店依法依规开展二手图书的回收与经营。
同时,《指导意见》还提到,要促进校园实体书店与图书馆、出版社和后勤服务实体互动合作。鼓励高校图书馆、出版社与校园实体书店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准确掌握师生需求,利用好图书馆资源优势拓展实体书店经营空间。鼓励高校出版社开办“前店后厂”式的读者服务场所,支持高校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教材代办站拓展经营范围,改善设施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支持校园实体书店与后勤服务实体共建书香餐厅、公寓书屋等,将图书展示、阅读、销售与学生生活服务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校园书香生活产品和环境。
葛玉丹认为,《指导意见》真正细化了“共享、共建、共赢”的理念。浙江大学出版社已和晓风书屋、学校图书馆尝试过互动及合作,只是目前结果似乎并不理想。
“我觉得华东师范大学涵芬楼的形式就很好。”葛玉丹说。
涵芬楼开在华东师大图书馆旁,现成为华师学子争抢要去的地方。它有一个暖心的小举动,为各大高校实体书店和图书馆的“互补”提供了借鉴。涵芬楼实行考试周24小时营业制度,图书馆22点闭关,通宵自习室0点才开放,它在这一时期选择24小时开放,并提供远远低于平时价格的考试周优惠套餐作为宵夜。
晓风书屋创始人姜爱军认为,高校实体书店的图书内容要新,要专业小众。建议探索复合经营业态,采用“图书+文创+咖啡茶饮+文化活动”的多业态混合经营模式,还可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展览活动、特色阅读活动、明信片设计大赛、朗读者活动、作家见面会、新书发布会、学术研讨会等,多样的文化活动将增加书店人气。
栏目主编:樊江洪文字编辑:樊江洪题图来源:陈征摄(资料图)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2014年2月12日,复旦大学的鹿鸣书店静静重开试营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