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丰台这个村儿村民能在家门口从幼儿园读到博士
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人大附中丰台学校落户魏各庄,希望这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能参与家乡建设
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魏各庄村位于北京丰台区王佐镇最西边,从村委会再往西不足千米,就是房山。因为临近青龙湖、千灵山,环境优势突出,吸引了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人大附中丰台学校落户魏各庄,这个村由此开始有了新的名片。凭借校地共建的优势,七月初,51名村民取得了民大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每年也招收该村幼升小40名学生,“教育福利”将陆续惠及魏各庄村5800名村民。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陈东海说,“希望十几年后,这些在家门口就接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们,能够守住我们村这一份乡愁,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
每周末,村委会的一间小会议室就成为了大家学习的课堂。魏各庄村委会供图
51名村民拿到成人高等教育学历
七月初,魏各庄村民宋雪娇终于和二十多位同学一起,在家门口拿到了中央民族大学颁发的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毕业证书,与之一起的还有三十多名取得专科学历的同学,其中不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更有年过不惑的中年人。当然,51名村民是通过业余学习的形式取得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宋雪娇说“能够在学历上有提升,心里已经很满足了”。
7月初,宋雪娇和其他50名同学在家门口拿到了毕业证书。魏各庄村委会供图
在村内单位从事档案、党务工作的宋雪娇告诉新京报记者,其实早在2016年以前,自己就曾有过学历提升的计划,来弥补未曾上过大学的遗憾,还多次跑到房山黄辛庄的成教中心去咨询,也做好了业余时间两地奔波的准备。但此前从来没敢想,因为2016年家乡与中央民族大学校地共建的政策,自己能在家门口就把学上完。
她向记者回忆,在2016年,经过了报名和考试之后,自己和其余50名村民一起入了学,村委会会议室由此就成为了小小的教学课堂,承包了大家的周末时光。
宋雪娇早就有了自己的小家和孩子,虽然课程被安排在周末,可她说从来没觉得上课是一种负担,“因为太近了,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去村里串了趟门。倒是心疼这三年里教过自己的老师们,每周末来上课,要穿越大半个北京城。”
不出村从幼儿园读到博士
事实上,“送”学历进村只是王佐镇魏各庄村“校地共建”的一个开端。近几年间,随着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选址在魏各庄,2015年人大附中丰台学校也在此落户。今年,魏各庄村幼儿园通过与教育企业单位合作,也将建成招生。
村民开玩笑地说,“魏各庄的孩子只要努力学习,以后可以不用出村,从幼儿园读到博士了。”
名校落户魏各庄,不单单只意味着在地理距离上拉近了这个村落与优质教育资源的距离,惠及村民的教育政策,也让这个村落的村民真正走进了名校。
魏各庄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陈东海讲述,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是一所包含小学、初中、高中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该校建成后每年招收的120名适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生源都来自魏各庄村。
“也就是说,人大附中小学部每年会给村里的孩子40个名额。”陈东海说,由于这两年报名的孩子太多,村里和学校为了公开透明,还不得不请来专业的摇号公司和公证处,通过摇号来分配名额。
陈东海不由想起自己亲戚家孩子来,“几年前,镇里的学校虽然离家近,但孩子在中考择校时,宁愿去周边街道的学校上学,也不愿来离家几步道儿的中学。”而现在,镇上的学生和家长们都对家门口的学校充满了期待。
外聘老师在上电工培训课。魏各庄村委会供图
同时,陈东海也提到,除了常规的教育,魏各庄村也重视日常对于村民的教育培训,经常请老师来村里讲课,也有不少人通过培训取得了电工资质等相关技能证书。
希望能用乡愁留住人才
初入京西王佐镇的这座小村庄,会发现魏各庄村不太像人们固有印象中村落的样子。这里地势开阔,绿树林立,得益于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的召开,柏油路贯穿村落,林木覆盖率达60%。青龙湖近在咫尺,千灵山于北边屹立,这个“依山傍水”的村落曾获评“北京最美乡村”。
依山傍水的魏各庄村。新京报记者田杰雄摄
不被外人所知的是,虽然魏各庄村有令人羡慕的居住环境,在经济上却较为薄弱,过去一直缺乏主导产业。这是村里第一书记曹雪峰最挂怀的事。尽管今年他通过采摘园带领村民发展休闲农业,但在曹雪峰看来,魏各庄村自身“造血”能力依然很有限。而如今走进村落的教育资源,或许可以助力打造属于魏各庄的一张新名片。
曹雪峰指出,魏各庄村目前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人才问题。“把人才吸引过来,对于农村来说太难了。所以,许多时候,我们会寄希望于本地人才的培养,而外来教育资源的落户,刚好为这个瓶颈打开了一道口。”
据了解,落户于魏各庄村的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整体占地80余万平方米,比原来的本校校址大了一倍有余,建成后,可容纳全日制在校学生12900人,新校区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容各种学历层次。而在明年,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可能会迎来第一批新生。这也将意味着,自明年开始,魏各庄村内教育资源将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5个教育阶段。
“在未来,魏各庄村的孩子有可能在自家门口就能完成这些阶段的学习,在这些年里,他们会看到家乡的变化,也能在名校学习,那么他们对于家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那是更强的归属感。”曹雪峰说,这将为村子留住人才,这里的人情、乡情,必然能让被培育成才的孩子们守住对家乡一抹难以割舍的乡愁,同时为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京报记者田杰雄
编辑张树婧校对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