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垃圾分类或催生一批上市公司湿垃圾处理仍存产能缺口
废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超百亿。
今夏,垃圾分类产业被催热。
垃圾分类已在我国推行近20年,上海执行“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规,标志着我国垃圾分类正式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而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也意味着,垃圾分类很快将在全国全面展开。
垃圾分类新风尚背后,新的产业蓝海正在开启,有机构预测,垃圾分类有望打开一个万亿级的新市场。垃圾分类迈入“强制时代”,是否会形成风口?行业产能能否满足需求?谁又会是产业链中最大受益者?
新京报记者就垃圾分类政策带来的产业影响以及行业现状,采访了行业专家张晓文以及天能循环集团总经理助理赵创业。其中,天能循环集团隶属于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领军企业天能集团,天能循环集团位于浙江长兴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占地1000亩,每年可处理废铅酸蓄电池30万吨,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基地。
谁迎黄金期?
环卫设备企业直接受益
新京报:垃圾分类政策推行后,这个产业链中的哪些企业受益最大?
张晓文:单纯就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环节,其实在整个环卫产业中就占大约5%-10%,环卫产业的大头还是后续处理包括清运、处置、焚烧或者填埋等。
现在来看环卫产业肯定会受益,最直接的是环卫设备企业,看当下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数据、股价就知道。政策执行以来许多环卫相关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
新京报:一些相关行业的公司已经应运成立,包括科技领域做分类的公司。你对此怎么看?
张晓文:目前我们看到这个行业中出现的一些新企业,其实主要做的是有价值的物资回收,这是较为狭义的一环,涉及的有价值垃圾在产生垃圾总量中可能占比不到10%,并且这些公司的模式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回收形态,可能只是省去了废品收购站、拾荒者的环节,直接下沉到一线去做回收。我不排除其有社会意义,但我看不到经济价值。这个市场可能会产生一些周边服务,但很难形成独立产业。
环卫行业更大的一环,还是垃圾总量中占比达90%甚至95%无回收价值的生活垃圾,其清扫、收集、转运、处置更值得关注。
新京报:你之前介绍,国内环卫产业市场化程度不到30%,行业前三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5%。其中原因是什么,未来会出现龙头企业吗?
张晓文: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处于政策的起步阶段,未来有希望能达到80%。目前还没有一家主业为环卫的A股公司上市,未来肯定会催生一批上市公司,我觉得会在十家以上。
“钱”景有多大?
废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超百亿
新京报:以废旧电池处理回收为例,目前垃圾回收处理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大概为多少?
赵创业:废铅酸蓄电池领域的话,每年利润率一般是在5%到10%之间,投资回报是在三年左右,属于较好的。天能原先是做到当年投资当年回本,近两年再生铅装备投资比较大,拉长了投资回报周期。
新京报:国内旧电池回收和处理市场规模有多大?
赵创业:国家工信部和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总计的产铅量是471万吨,到2018年产铅量保持增速,为511万吨,其中2018年再生铅的产量已经达到了225万吨,占到铅产量的44%,印证了我国铅消费的逐步增长主要是通过回收利用废铅酸蓄电池作为补充,意味着再生铅产业在逐步扩大。
以废铅酸蓄电池为例,2018年我们国家大概产生了500万吨的废旧铅酸蓄电池,当年电池的价格在每吨一万元左右,意味着这个市场的规模约为500亿元。目前参与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理的多为龙头生产企业,有天能、南都、超威等。
新京报:铅回收是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重点吗?
赵创业:废电池90%的价值在于铅,铅回收的主要原料来自报废蓄电池。再生铅的污染只有原生铅40%左右。此外,再生铅原料更易获得,目前国内再生铅工艺的回收率已经可以达到98%。
新京报:就国内旧电池回收整体市场来说,当下经营状况如何?
赵创业:旧电池的回收过程其实是一个综合利用产出的过程。目前国内旧电池回收利润相对比较微薄,主要受到不法回收商贩低价竞争的影响。不法回收商贩运行成本非常低,两三人加一辆车就可回收,而正规的回收商从运输、仓储、环保处置整套流程都需要规范化操作,比如须使用危化品运输车,导致成本较高。
但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旧电池回收处置还是具有比较合理的利润空间。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治理力度加大,以及对不法商贩和地下非法冶炼厂的打击,非法回收的情况有所减少。预计随着正规大型蓄电池企业回收体系的建设、投运,逐步做到销一收一,回销一体化,将挤压不法回收商贩的生存空间。
天能位于长兴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是2014年实现扭亏为盈的,2017年已经实现盈利1.5亿元,2018年实现盈利1.35亿元。
产能存缺口?
湿垃圾各环节产能缺口大
新京报:目前垃圾分类回收行业产能存在缺口吗?
张晓文:在我看来,有一部分垃圾的回收和再循环是需要专门的产能来做的,比如铅酸蓄电池。还有一部分垃圾回收是不需要专门产能的,比如废纸的再生处理,不需要专门建工厂,其实跟现有的造纸产业是相结合的。我觉得尤其是物资回收利用这一块,产能可能并不太缺,因为这个产业一直都存在。
但是,像现在强调的湿垃圾,举已经开始执行干湿垃圾分类的上海为例,我看到的报道大概会有五六千吨的处理量,直观感受上缺口是很大的。我觉得湿垃圾不仅是垃圾处理,还有转运、分选各个环节上的产能其实都存在缺口。
新京报:有说法称,垃圾强制分类政策逐步推广,但目前垃圾回收处理的产能却远远跟不上,从企业角度有怎样的体会?
赵创业:随着我们国家快速发展,各行业对各类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强制分类的方向是肯定正确,也是非常迫切的。资源回收产业当下正经历爆发式的飞速增长,无论是规模还是产业装备都在快速跟进。目前国内塑料、有色金属、黑色钢铁、废纸、废家电、垃圾分类发电这些产业已经非常成熟,产业规模也很大,近几年尤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就我的了解,不存在产能跟不上的问题。
2018年,国内产生的废铅酸蓄电池是500多万吨,我们预计到2020年将会有800万吨。目前国内正规的回收企业数量在300家左右,回收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大概为1200万吨。其中具备资质的处置企业约为80家,处置能力据我统计是1300万吨左右。
目前具备的回收处置产能是足以覆盖国内需求的,正规企业回收处置产能“吃不饱”的原因,是受非法回收商贩和非法冶炼厂低价竞争的影响,但这一块国家也在持续重点打击,保持行业健康增长。
已经成风口?
传统产业难现爆发式增长
新京报:垃圾分类回收会形成或是已经形成风口了吗?
张晓文:我的看法还是相对保守的。首先,垃圾分类回收作为市政公共事业的业务形态,与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是有本质区别的,风再大也吹不起来。其次,垃圾分类回收或者说环卫产业,本身是一个传统产业,而我们谈到风口时,可能更多是指随着一些政策或技术的注入让产业获得爆发增长,进而催生关注,并带动连锁反应,但这些要素我觉得环卫产业不具备。
此轮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将生活垃圾干湿分离提高后续处理效率,资本市场还是比较理性的。
新京报:垃圾分类回收是否需要政府补贴?
张晓文:垃圾的回收处理流程从整体上看,是消耗社会资源的,我认为肯定需要全社会进行投入,包括政府补贴。垃圾分类回收进而资源化产生的价值,不足以覆盖产业链消耗。垃圾分类回收毕竟是公共事业服务,可以类比污水处理厂,将来会形成较为稳定的效益,但很难说产业链自身可以产生经济价值。
至于市场化,未来垃圾分类回收或环卫产业市场的部分环节,可能会有行政资质准入门槛,但会是一般性的门槛,部分业务可能会形成特许经营权模式,例如说某区域的环卫服务运营,进行市场化招标,让提供服务最好、运营效率最高、价格最有优势的企业去经营,赋予特许经营权同时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和收费特权。
新京报:如何看待垃圾分类政策的可持续性?
张晓文:上海已经执行垃圾分类,让我比较感动的一点是老百姓很支持。我在上海的同学,知道我是环境工程学专业,有段时间每天来问我怎么分类。只要社会上对垃圾分类的价值有认同,就能做起来。行政手段在早期或者说启动期会产生效果,但长远来看,仍然要靠每个个体的长期坚持。
新京报记者朱玥怡梁缘编辑王进雨校对薛京宁
记者联系方式:zhuyueyi@xjb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