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津援疆“产城融合”让搬迁牧民“留得住、能致富”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4日电(记者关俏俏)一年前,从70公里外的昆仑山深处搬下来的萨拉麦提·依明一家,不仅住进了新房,还在策勒县产城融合扶贫试验区津南新村捧上了“新饭碗”。
2017年以来,天津援疆干部在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探索易地搬迁“产城融合”模式,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使得下山农牧民通过一、二、三产联动,快速实现“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区,易地搬迁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安居乐业的系统性扶贫工程。毗连沙漠、南枕昆仑的和田地区属于南疆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而萨拉麦提·依明过去生活的策勒县恰哈乡更是贫中之贫,不仅地处高寒山区交通不便,还连年遭受洪水侵袭,脱贫难度极大。
“过去靠天吃饭,种些小麦和玉米,产量低,每年家庭收入也只有五六千元。”萨拉麦提·依明说。
天津援疆干部实施的易地搬迁与设施农业、工业园区融合发展的“产城融合”项目,选址在距策勒县城3公里和距工业园区2公里的一片区域,规划的定居点让农牧民在便捷享受县城较完善的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等城镇化公共服务的同时,能够围绕周边产业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就业,大大拓宽了脱贫增收渠道。
在策勒县策勒镇西南方向的国道旁,占地6000多亩的津南新村,393套新建的安居房整齐排列。过去城郊荒滩戈壁已经被整齐的蔬菜大棚、路网以及住宅庭院和防风林带所替代,新建成的路网把津南新村、县城和工业园连成一片。
萨拉麦提·依明在津南新村分到一套80平方米的新居,一亩多地的宽敞院落里,搭着葡萄架和鸡舍鸽笼,庭院地面一半硬化一半种植着蔬菜和几株月季花。距离居住区百米之外,是一大片蔬菜大棚。
萨拉麦提·依明说,现在大棚成了她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我现在种两个大棚,一个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一个是花3000元承包的。种些西红柿和辣椒,一个棚就能挣两三万块钱。”
津南新村周边已经自发形成了劳务市场,策勒县委副书记、天津援疆指挥部策勒工作组组长于示川说:“可以短期打工,也可以长期就业,周边也不愁找不到工作。”农牧民可以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业,或者就近就业。在搬下来的山区牧民中,有不少人有意愿种植大棚,当地干部通过聘用技术员统一指导种植、统一销售。
天津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李文运介绍,有就业岗位、有工资收入是增强减贫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条件,“产城融合”使搬迁户看到了参与就业增收的过程,更愿意迅速从农民变为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