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局]中国经济半年考
[侠客岛按]
近日,经济半年报出炉,6.3%的GDP增速引来解读无数。看多者赞扬“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十足”;谨慎乐观派则沉吟“中国经济走出低谷,言之尚早”。
纷纭背后,真相如何?数据背后,利好与隐忧何在?中国经济走势是否迎来逆转?时至年中,下半年风险点何在,部署应对又该采取何种策略?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结合数据与常年对中国经济的走势跟踪为大家做出研判。数据分析难免硬核,观点阐发却严谨务实,一起来看。
利好
2018年以来的稳增长政策,在2019年确实开花结果,4个方面皆有所体现。
首先,目前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也在稳步推进。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3%,符合2019年GDP6.0%—6.5%目标区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也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此外,投资对经济增速的拉动作用也在上升。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工业发展。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从三大门类来看,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4%,同比增速快于GDP同比增速0.1个百分点。从制造业具体门类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成为了拉动全国上半年整体工业增加值的新动力。
同时,消费数据也呈现回暖迹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4%,较一季度上涨0.1个百分点,主因是6月份汽车消费额同比增速的激增。从数据来看,6月份,汽车类消费额同比增长17.2%,较5月份上涨了15.1个百分点。
最后,第三产业投资,也带动投资同比增速小幅上涨。2019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4%,较1-5月上涨0.3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较1-5月份上涨0.2个百分点。
隐忧
利好确实令人振奋,但隐忧也实打实存在。
首先要说的,就是[国内经济数据]中的工业增加值和消费数据。它们的超预期增长,今后可能难以持续。
何以见得?还得从工业增加值的超预期回升说起。本期工业增加值的回升,主要受到采矿业同比增速上涨的支撑。但是诸位要知道,位居上游的采矿业产出增加,不意味着下游会照单全收。
在终端需求疲弱之际,采矿业产出没法被终端消化掉,反而成为积压库存。需求不景气,工业品价格自然涨不起来,价格难免持平甚至下滑。
目睹此情此景,采矿业企业恐怕只想一心清掉库存,至于扩大生产嘛,暂时不在考虑范围内。如此,产出高不起来,则支撑本轮工业增加值超预期回升的因素也就不复存在。
至于汽车消费行情的升温,与7月起多地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倒逼国五车促销“清库存”带来的短期购买量增加有关。但是促销完了,这轮汽车消费行情也就过去了,后续增长情况可想而知
说完国内经济数据,再来说[进出口数据]。一句话总结观点:“衰退式顺差”或难持续。
顺差便顺差,为何叫“衰退式顺差”?原因便是,此顺差非靠“出口额增长幅度超过进口”,而靠“进口额大幅下滑、生生拉出来差额缺口”。
眼下,即便是“衰退式顺差”也不可持续。为何?一是内需相对疲弱导致进口增长放缓,二是外需疲弱也将制约出口增长。
看完外贸数据,再将目光转向[金融和信贷数据]。情况如何?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疲弱,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有待提振。
2019年上半年,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3.48万亿元,同比少增2400亿元,而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却放量增长。
这意味着,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心不足。同时,受到包商银行事件影响,中小银行风险仍在出清,银行业对信托、私募等非银机构的资金融出也有一定收缩,与去年同期相比,少增长了5899亿元。
最后来看[财政数据],一句话概括便是:收入增长放缓,支出承压。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速3.4%,较前期回落0.4个百分点;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增速10.7%,较前期回落1.8个百分点。
收入、支出双回落,原因何在?乃是因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上半年财政政策偏积极,减税降费力度大幅增强,导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进而导致财政支出无法维持高增速,这才出现双回落景象。
趋势
利好、隐忧拆解完毕,超预期回升数据也令人惊喜。不过此番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走出低谷、扭转下行趋势?
恐怕不是。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中长期内将维持下行趋势,进入探底阶段。为何做出这一判断?从多项经济先行指标可窥得一二。
第一,房地产销售、土地购置和资金来源回落。1-6月,房地产销售、土地购置费和房地产到位资金分别累计同比增长-1.8%、24.2%和7.2%,增速分别较前值回落0.2、3和0.4个百分点。在销售走弱和融资受限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将继续疲弱,带动基建投资未来增速向下。
第二,受全球经济下行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PMI订单和PMI出口订单下滑。PMI,即采购经理人指数,是国际上通用的、对宏观经济走势进行监测的指标。这一指数下滑,一般预示着经济的收缩。
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源自多项长期性因素的叠加。
外部因素方面,世界经济进一步疲软,美国减税降费政策利好出尽,降息呼声再起,而贸易摩擦仍具有不确定性,这些都对中国的出口形成掣肘。
内部因素方面,从人口和劳动力来看,2012年起我国劳动力减少,意味着总供给出现萎缩;而2018年起,人口出现负增长,意味着总需求开始萎缩。这便形成了供给、需求双萎缩的格局。
除人口和劳动力之外,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等因素,抑制着中国的内需;关于经济形势不稳定的预期,也抑制着投资和消费。总体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将在中长期内延续。
对策
经济形势总是呈现周期性波动,升高回落,不足为奇。但宏观经济政策的相机而行,却颇为考验政策层的应对功力。
长期来看,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升级,才能扭转颓势、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具体做法有哪些?
货币政策方面,在坚持稳健中性立场之余,不妨适当延续结构性宽松思路,定向滴灌而非大水漫灌,以定向降准缓解中小城商行资金压力,以此打通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实现资金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更好配置。
对于财政政策,则应继续宽松,推动减税降费、刺激消费并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不过,对于财政资金应加强监管,强化债务责任,避免重蹈地方隐性债务覆辙。
另外,要审慎安排政府投资项目,确保资金向教育、医疗、保障房、养老、失业救济(包括再培训等等)等民生领域倾斜,以社会保障形式稳定经济、政治、社会形势。
同时,政府投资项目还可向以下两方面倾斜:一是研究与开发领域,意在以科技创新能力,托举后续经济发展;二是婴童经济领域(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教育等领域),因为随着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鼓励生育已经迫在眉睫。
最后,要坚持稳就业,推动结构性失业问题得到解决。经济下行制约就业吸纳能力,此时稳就业不仅能保障社会稳定,还能增加居民收入,为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打下基础。
经济转型换档之际,也是考验决策层平衡大局利益之际:
如何拆解前些年积累的债务负担,清除经济运行中的低效产能?如何利用财政手段托举先进产能起飞,为经济发展补足后劲?如何辅以货币政策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并向真正产生国民收入增长的领域去?……
以上种种,皆是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质的飞跃之关键所在。为此,亿万民众,翘首以待。
文/苏剑(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