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乡远隔万里援青志在天涯——第19批援青博士服务团开展省情考察活动侧记
在玉树州人民医院内科病房内,挂职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金中奎博士站在一位危重藏族病人的床前,他一边详细翻看手中病历,一边询问手术开展情况,凭借自己丰富的诊疗经验分析了病人的病情后,向州人民医院的医生护士提出了后期治疗建议。
7月7日至10日,14名第19批援青博士服务团成员沿着历史上的唐蕃古道从西宁市前往玉树藏族自治州开展省情考察活动,在跨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历时13个小时后顺利抵达玉树市。
2019年是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博士服务团工作启动二十周年,此次省情考察活动,既是践行“一讲二办三助力”活动的具体行动,也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拉开了纪念服务团工作启动二十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高原地区氧气缺乏,身体感到虽然不适,但行驶在祖国辽阔的疆域上,目之所及都有畅通的公路、不绝的输电线,还是令人惊奇。”对挂职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军民融合处的董豆豆博士来说,一路上的见闻就是一堂耳目一新的“省情课”,而博士团的大部分成员都是第一次踏上高海拔地区。
在博士团中还有一个忙碌的身影,挂职于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的冯娟博士刚结束在玉树州称多县、囊谦县的慰问支医工作,只在西宁休息一晚,便又随团跋涉800多公里重返玉树。“因为热爱青海这片土地,所以再奔波也不觉得累。”这位来自山东的超声科女医生在两位援青返回同事的影响下报名参加了博士服务团,怀揣着继续同事们未尽事业的使命来到青海。
在玉树市两天里,博士们走进了灾后重建的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进行励志交流,并走访慰问贫困学生。在中学的阶梯教室里,6位博士向170名初一年级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孩子们早日成才为家乡做贡献,努力成为国家栋梁。“听过叔叔阿姨们的故事后,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玉树,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来自囊谦县白扎乡的小姑娘公桑巴毛说道,挂职青大附院副院长的张尉华博士留下了小姑娘的通信地址和联系方式,答应以后为她寄去学习书籍。
“我们的国家地域辽阔,各地的发展水平很不均衡。”肝胆外科专家金中奎博士在玉树州藏医院和玉树州人民医院开展基层人才交流及义诊活动后,对青海基层的医疗水平又有了具体认识,“青海的医疗水平与内地差距较大,农牧区缺人、缺技术的现象尤为突出,所以建立博士服务团的初衷就是利用博士们专业所长来服务西部。”2014年,金中奎就曾参与过援疆活动,今年他又响应组织号召来到青海这片热土,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新玉树是如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从废墟中崛起?位于三江源头的青海是怎样担当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神圣使命?博士们登上当代山观景台、走近通天河畔的三江源纪念碑,参观了抗震救灾纪念馆和玉树州博物馆,在山水建筑中找到了答案。站在玉树州博物馆大厅中的三江流域地图前,挂职于西宁市大数据局的蔡立志博士沿着长江的流向从玉树一直找到了上海。“我在长江入海口上海工作,青海则在长江的源头,可以说是‘共饮一江水’,这更增添了我援青服务的使命感。”他说。
“博士助力了青海发展,青海也磨砺培养博士。”李国权博士是第17批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经过一年的挂职后,他直接调任省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为青海的肿瘤学科建设继续发挥突出贡献。此次玉树之行,他深有感触地说:“从沿海地区来到西部地区,只有亲眼目睹、亲身经历才能更加深刻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体会东西部发展的显著差距和不平衡。这对一直希冀报效祖国、有所作为的我而言,正是一个大好的机遇。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能服务青海、留在青海、建设青海。”(莫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