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击“殡葬保护伞”:抓住“伸向棺材的手”

原标题:打击“殡葬保护伞”:抓住“伸向棺材的手”

只有打掉“保护伞”,消除环绕在殡葬行业周遭的权力魅影,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乱象。

打击“殡葬保护伞”:抓住“伸向棺材的手”

▲网站截图

殡葬领域哄抬物价、强买强卖、服务不规范等乱象,向来是民生痛点。而据新京报报道,在全国多地整治殡葬行业乱象行动中,黑龙江虎林市发布了我国首个打击殡葬行业“保护伞”的相关通告。通告中称,要进一步加大惩治殡葬行业“保护伞”问题力度,公职人员在殡葬行业非法经营充当“保护伞”问题的,应当立即停止一切违法违纪活动。

而此前黑龙江省纪委的一则通报则是将打击“殡葬保护伞”落到实处。据通报称,2010年至2018年,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公安交巡警大队原副大队长孙金堂对圣和殡仪馆实行垄断经营,任意定价,肆意收费,并绝对禁止一切殡葬用品外带。其中当地工商银行原行长、林业局相关干部等也为其提供帮助。

仅卖墓穴一项,孙金堂就敛财4000多万元,许多当地民众只能花钱雇车去外地火化下葬——通报中的这一细节,直白地展现出殡葬行业垄断给民众带来的伤害、给公共利益带来的破坏。

客观说,国人重“厚葬”,由此也衍生出了很多畸形消费,这助推了殡葬领域的牟利乱象。但事实上,垄断经营才是殡葬乱象产生的主要病症。而垄断经营中或多或少都有权力腐败、利益输送的身影。有些殡仪馆和急需变现的“权力”一拍即合,共同将黑手“伸进棺材”。这里面,“保护伞”的庇护成了暴利的屏障,若没有保护伞,有些殡葬领域的商家很难挟“只此一家”的垄断之机敛财无数。

一般而言,殡葬服务可分为遗体处理、殡仪服务、墓地服务、其他服务等四类。遗体处理包括遗体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必需的基本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流程定价等都受到严格控制,利润空间并不高。但殡仪、墓地和其他可选择性服务可操作的空间极大,也是通常最容易滋生腐败和保护伞问题高发区。

从以往披露的案例可知,殡葬行业的垄断经营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些主管部门利用行政审批权力限制其他资本进入市场,保护个别殡仪馆的利益,由此也造成事实上的垄断;其二,一些地方干脆自己下场,主管部门直接参与到殡葬行业之中,将殡葬服务变成“小金库”。新华社此前就有报道提到,有些地方民政部门和殡仪馆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也就是说,有些经营者上面有“伞”,有些则干脆自己充当自己的“伞”。

去年,民政部等9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全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各地民政部门也相继采取行动进行规范。而此次黑龙江虎林市发布我国首个打击殡葬行业“保护伞”的相关通告,是对整治方案的一次积极回应,也能抓住要害。

如果把殡葬行业乱象看做是“病症”,背后的保护伞以及权力寻租问题其实就是病根。正如扫黑除恶要“打伞破网”才能“深挖根治”那样,要彻治殡葬领域的许多乱象,也得靶向发力、精准打击,既要打击明面上的违规经营乱象,也要挖出保护伞。也只有打掉“保护伞”,且是打深打透,消除环绕在殡葬行业周围的权力魅影,才能从根本上消乱象。

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打击“保护伞”,实质上也是在警醒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当走出殡葬行业深陷利益纠葛的怪圈,避免染指和操控殡葬行业发展。让公共服务回归公益性质、市场行为让市场做主、违规行为监管及时出手,唯有这样殡葬行业才能有序发展,而不是在“上有‘伞’也有‘商’”的扭曲生态中走偏。

无论如何,殡葬事关“身后事”,万不能让“保护伞”罩住殡葬领域的暗箱乱象,也不能让人们在生命终点“再挨一刀”。

□伯扬(媒体人)

编辑孟然校对刘军

相关阅读:
原国家女排主教练李宗镛因病逝世 享年81岁 圆明园古莲:一场迟到百年的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