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历史似乎在重演 最富的王朝这样赢得贸易战主动权

原标题:你有马,我有茶!最富的王朝这样赢得贸易战主动权。。。。。。

来源:瞭望智库

一千年前,中国人就曾用自身丰沛的战略资源抵消了对手发起贸易战的杀伤力。

历史,似乎总在重演……

文|陈忠海

中国人讲求与人为善,我们不主动欺负别人,但面对外侮绝不坐以待毙。

对手拿重要战略物资要挟,想要在贸易战中“卡住我们的脖子”,智慧的中国人总能拿出办法,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一千年以前,我们的先辈就巧妙运用茶叶抵消了对手的马匹在贸易战中的杀伤力,推动双方贸易回到合理、共赢的局面。

1

再多钱,买不回靠谱战斗力

大家都知道,宋朝“不差钱”。

其财政收入峰值超过1亿贯,大约相当于1亿多两白银。

这个水平,是唐朝鼎盛时期的3倍,是明朝最高值的3倍多,比康乾盛世还要多!

但是,并非有钱就能搞定一切。

有一样,宋朝就搞不定。

这就是马。

在古人眼里,马匹是能够左右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史记》中说:

“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

《后汉书》进一步点明要义: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在冷兵器时代,无论是车战还是骑兵战都少不了马匹,其重要性不亚于现在的先进战机和航母。

当然,宋朝倒不是没有马。

那时候,宋朝实控的国土面积虽然没有现在大,但也挺辽阔,很多地方都可以养马。

然而要命的是,中原以及南方等广大地区养不出能打仗的优质战马。

中国自东北到西南有一条“农牧分割带”,也称“胡焕庸线”。

在这条线的东南一侧,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

西北一侧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为主,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优质战马多出于此。

注: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线”,后因地名变迁改称“黑河—腾冲线”。

中原王朝对牧区战马的依赖古已有之。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在汉、唐等鼎盛时期,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着西域,可以直接在当地设立马场。

汉朝曾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设立大型军马场——山丹军马场,拥有草场面积达100多万亩。

到唐朝时,这里仍是最重要的军马场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命太仆张景顺主持牧马期间,该马场存栏战马超过7万匹。

2

严重战马依赖症,很难受!

到了北宋,情况发生改变,这条路行不通了。

北宋初期采取“守内虚外”战略,致使西北及北部少数民族政权渐次兴起,主要牧区逐步脱离了朝廷的实际控制。

加之,宋朝与这些周边政权关系不太好,依靠进贡获取战马的办法也不成。

逼不得已,北宋只好尝试在内地大面积养马。

饲养马匹和训马都需要耗费大量耕地,对于人口急骤膨胀、耕地面积紧张的宋朝来说,这是一项沉重负担。

不过,战马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宁可少种些粮食、勒紧裤腰带,也得养。

然而,离开了独特的气候和优质草场,宋朝出品的战马战斗力不太行。

1010年,宋真宗与大臣们讨论战马紧缺问题,两位臣下的上奏很能说明当时宋朝所处的困境。

王旦称:

“听民间畜养,官中缓急,以本直市之,犹外厩耳。且听费刍粟,皆出两税,少损马食,用资军储,亦当世之切务。”

马知节称:

“马多不精,虽十万匹,选可用者当得四五万耳。多蓄驽弱,其费愈甚。”

注:语出《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九》。

花费了大笔银子,可是养出的战马不靠谱,这就好比,人家那边成批量生产着“五代机”,你这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生产出来的还只是“二代机”或“三代机”。

真让人着急!

3

买买买,助长了他人气焰!

在牧区设马场、靠西北朝贡、在自己地盘上养马的路都行不通。

怎么办?

答案是边境贸易,用钱买,或者拿物资换。

宋朝的铜钱以品质高著称,分量足、杂质少、做工考究,周边各国、各地区都喜欢。

但是,优质马匹是大宋稀缺又急需的战略物资,深谙此道的牧场主们坐地起价,掌握了定价权。于是,形成了“卖方市场”,一匹马多少钱,不由买方说了算。

在宋朝初期,1匹马平均价格在30贯钱以上。

注:贯,古代铜钱单位,人们习惯用绳子穿上铜钱,每1000枚铜钱称1贯。

这是什么价位呢?

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朝廷公开出售开封等地的官田,最好的官田1亩约3贯钱。

1匹马,相当于首都附近10亩最好的田地!

很显然,这价格极不合理。

北宋初年,每年从牧区采购的马匹约5000匹。

实在太贵,想多买也买不起啊!

而且,另一件事也很要命——日本等国的商人经常整船整船地把铜钱往自己国家拉,造成宋朝铜钱大量外流,导致了“钱荒”。

在这个情况下,要是再拿出大量铜钱买马,无疑将加重“钱荒”,引起金融危机都是有可能的。

1064年(北宋治平元年),大臣韩琦上奏:

“秦州永宁砦旧以钞市马,自修古渭砦,在永宁之西,而蕃汉多互市其间,因置买马场,凡岁用缗钱十余万,荡然流入虏中,实耗国用。”

而且,外国人从宋朝运走大批铜钱,可不是为了铸造本国货币,他们经常把这些钱与其他金属合炼,来制造兵器。

就如983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盐铁使王明才上书所言:

“戎人得铜钱,悉销铸为器。”

拿铜钱换马,无异于给对手送去了砍向自己将士头颅的利器!

4

茶叶,取之不尽的战略资源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宋朝试图改用以其它物资换马,比如帛。

但是,成效不大。

原因很简单,前面提到,优质战马是重要战略物资,事关国运人命,无论花多大血本,宋朝都得买。相比之下,帛就可有可无了。

两种商品的重要性不相称,造成“马贵帛贱”,几十匹帛才能换来1匹马。

况且,织帛不仅需要费尽工时才能生产出来的原料,更需要大量纺织工序才能织出成品,从生产成本角度看,这样的买卖极不划算。

有没有什么重要物资是自己握在手中,而对方没有的呢?

精明的宋朝人很快发现了这款“拳头产品”——茶叶。

对于拥有丰沛鱼米果蔬的宋朝人而言,喝茶是追求更高品位生活的点缀,是跟风附雅的标识。

牧区也离不了茶叶。宋人洪中孚说:“番部日饮酥酪,恃茶为命。”

牧民平时大量食用高蛋白、高热量的牛羊肉、乳酪制品,蔬菜、水果非常稀罕,导致维生素缺乏,喝茶不仅能消解油腻、促进消化,更重要的是,茶叶是人体所必须维生素和其它微量元素的来源。

因此,牧区里流行着“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谚语。

然而,茶树生长条件十分挑剔:

一般只生长在土层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

所在地区雨量平均且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不足和过多对茶叶的品质都有影响;

光照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

全年日平均气温日10℃以上,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0℃。

按照上面苛刻的条件,南纬16度以南和北纬30度以北基本退出了产茶区,即使个别地方有种植,品质都不会太好。

同样,受“农牧分割带”的影响,如此重要的茶叶,牧区也生产不出来。

但盛产茶叶的宋朝就厉害了!其东南的10个路中有60个州、200多个县产茶,每年茶叶总产量达数千万斤!

除此之外,陕西、四川等地也产茶,其中四川一地每年茶叶产量就超过3000万斤。

宋朝的茶叶,很有点“取之不尽、饮之不竭”的气派。

5

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

为了抵消在马匹贸易中的不利处境,茶叶登场了。

其实,茶马贸易并不是宋朝的发明,至少在唐朝时就已经开始了。

不过,因为唐朝可以自己养马,不存在被别人“卡脖子”问题,马也好,茶也好,只是当成普通贸易物资来看待,没有升级到“贸易战”的程度。

然后,茶叶的战绩远不及预期,以前是“马贵钱贱”“马贵帛贱”,现在成了“马贵茶贱”。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方面,问题出在管理机制上。

宋朝负责买马的机构是买马司,负责卖茶的是茶场司,双方各司其职、互不隶属也互不关心。

茶场司最重视的是能不能用茶叶换回价值更高的东西,至于换成什么,无所谓;

买马司恨不得把优质茶叶都集中起来,全部用来换马,可它管不着茶场司的事情。

因此,步调不一致的两个主管部门经常“掐架”——如果自己的任务没完成,就一定会指责另一方拖了后腿。

另一方面,宋朝对茶叶生产、贸易的管理还不够严格。

各产地都想把自己产的茶叶卖到牧区去。只要比在本地收益高一点儿,这个买卖就能做。于是,宋朝内部“茶叶圈”形成了恶性竞争,大家盲目扩大生产,之后再恶意压价。

可惜了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

6

改革,掌握茶马议价的主动权

宋朝政府终于认识到问题根源,迅速采取了措施,具体来说,包括3个“统一”:

统一机构

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朝廷将买马司和茶场司两大机构进行合并,成立大提举茶马司,简称茶马司,买马、卖茶都由该机构负责。这样一来:

谁以后想“掐架”都找不着对象了;

想推卸责任,更是没门;

负责买马的官员手里有了茶叶,跟牧区说话也更硬气了。

统一领导

过去茶场司下面管理着设于各地的买茶场、卖茶场,买马司管理着设于各边地的买马场,虽然都由这两个司管理,但其负责人往往由各地转运使等官员兼任,这就使情况更复杂了——茶马贸易得照顾地方利益。

茶马司成立后,各买茶场、卖茶场、买马场官员均由该司直接派任和管理,建立起“垂直领导”体系,大大提高了效率。

统一管理

茶马司对茶叶产地进行了划分:

“内销区”的茶叶在内地销售,不能进行对外贸易;

“外销区”的茶叶可以进行对外贸易,但是,只能卖给朝廷的买茶场,任何人不得私自运输、贩卖。

比如,茶马司在“外销区”增设立了大量买茶场,陕西被划入“外销区”,该地买茶场超过50处。

朝廷以此控制了进入对外贸易的茶叶总量,掌握住茶叶的定价权。

此外,茶马司颁布了《买马场就场交易法》,规定马匹交易只能在买马场进行,“蕃部马入汉界,并令入买马场,除中官外,价高马许诸色人就场交易。”

并且,外邦只能用马匹来交换茶叶,不得交换其它物资。

有了这些限定,马匹怎样交易,卖方一家说了不算,改由双方协商解决,茶马司趁机提出“分等计价、随市定价”等交易原则,得到买卖双方共同认可。

7

内外兼修,重塑共赢新局面

集中管理办法推出后,相关违禁行为就成了宋朝政府重点打击目标。

宋朝政府制定了“茶科罪则”,相关处罚规定得十分详细:

只能卖给官家的茶叶如隐匿不卖,发现后严厉处罚;

将茶叶藏匿在一般货物中带往边镇或牧区,一经发现将处以重罪,其中涉案值达到3贯的将被“刺面”;

将茶种和茶苗贩入牧区的定为重罪,“一律并流三千里”;

发生严重违禁事件的地方,相关州县官员犯失察罪。

严厉打击之下,违禁行为迅速减少,保证了茶叶在对外贸易中优势地位的发挥。

宋朝中期以后,茶叶与马匹之间的比价一直维持在约2驮(200斤)茶叶换1匹马的水平。

相较于10亩地和数十匹帛,200斤茶叶是一个合理价格。

由此,宋朝不仅节约了大量铜钱和帛等物资,而且采购的马匹数量也大幅增加。

茶马司成立后,每年从牧区采购的马匹维持在30000匹左右,比照宋初的5000匹,有了显著提高。

茶叶终于抵消了马匹在贸易战中的杀伤力,双方贸易回到合理、共赢的局面。

责任编辑:余鹏飞

相关阅读:
发改委回应“唱衰”制造业:外迁规模不大且中低端企业多 萌宠店丨在“宫里”撸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